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老少共融”温暖农村娃 “微笑小屋”呵护城里娃

毕节创新手段维护少年儿童权益

黄涛 本报记者 白皓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30日   01 版)

    张悦(化名)姐弟生活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的偏远山村,张悦14岁,弟弟12岁。年幼时,姐弟俩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随后抛下他们远走他乡。张悦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上小学开始就给家人做饭,“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管不了我们”。

    一些菜粥,配一点酸菜,经常是姐弟俩一顿伙食,碰上姐姐生病,他俩就只能吃点剩饭菜甚至饿肚子。

    像张悦姐弟这样不能得到家长悉心照料的孩子,在毕节很多乡镇都有。怎么保护好这些孩子的权益?

    “过去我们有切肤之痛,痛楚之后必须有工作创新。”团毕节市委书记何旭说,在毕节,一个共识是应该首先从娃娃中的弱势群体入手。最终,毕节给出了“老少共融”的答案。

    在毕节全市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乡镇都建有农村老年公寓,集中供养的老人有6000余人,而这些老年公寓可以提供的床位超过1万张。闲置的床位是否可以利用?经过反复论证,参照国内外儿童福利保障经验,毕节决定将农村老年公寓改造成“老少共融之家”。

    在朱昌镇工作人员和张悦的爷爷奶奶商量后,姐弟俩被接到了朱昌镇“老少共融之家”,这栋离学校只有5分钟路程的3层楼房里,曾经上过高中的老人查继传与姐弟俩结成对子。

    “每天放学以后查爷爷辅导自己和弟弟做作业,然后一起围着火炉子吃晚饭,晚饭后在共融之家的阅览室里看书。”张悦说。与之结对子的孤身老人查继传,因为股骨头坏死常年坐轮椅。现在他每天都等着孩子们放学,“和娃娃们耍的时候就忘了那些不高兴的事”。

    “渴望温暖的孩子们得到了长辈的关怀,孤寡老人无处安放的爱心找到了施予的对象。”团毕节市委副书记袁媛说,目前已经有1000多个孩子走进“老少共融之家”生活,每个孩子的生活、学习、安全都由一名老人、一名学校老师、一名乡镇干部共同负责。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同时,城乡流动的青少年权益保障同样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毕节市各区县人口聚集的车站、公园、广场边设置的22个“微笑小屋”成为毕节团组织的抓手。

    在这些“微笑小屋”里,配备了各类书籍、桌椅、电暖器、饮水机、折叠床,靠近窗户的地方还放了一张学校用的课桌。每天早上8点半到下午6点半,都有专职的志愿者在小屋内值守。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公园前的“微笑小屋”里,记者翻看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每天都有青少年到这里求助的记录,有休息、喝水、等父母这样的小事,也有公园里玩耍找不到家长这样的大事。

    “还遇到过一群被拐卖的孩子跑到小屋求助,我们马上报警,警察很快就来现场处理了。”志愿者吴长进说,“我们成了街上固定的救助点,每帮助一个人都感觉好有成就感。”

    对于城市社区里的孩子,“阳光驿站”是他们放学后的好去处。在毕节兰苑花园西苑的“阳光驿站”里,配备着基础的桌椅板凳、电脑和图书,学生放学后可以在这里看书、写作业等待家长下班来接。

    “阳光驿站”的二层还单独隔出了一个小屋,里面配置了橙色的沙发,毛绒泰迪熊和暖色系的百叶窗。“房间里的配色和玩具等陈设也专门请教了儿童教育专家,目的在于为前来咨询的孩子舒缓心理压力。”值班的志愿者说,需要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的青少年可以在这个私密的空间里向专业老师请教。

    和城区里“阳光驿站”功能对应的,是设置在乡村学校里的“阳光家园自立自强中心”。在毕节市金沙县平坝中学里,有一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教学楼,门窗是老式的木框玻璃,楼梯的棱角也早已被磨成光滑的曲面。相比于新建的大楼,这里反而成了学生们最爱去的地方。这栋三层教学楼的一楼有乒乓球、舞蹈教室,二楼有电子琴、声乐、计算机教室,三楼还开设了书法、绘画以及独具当地特色的石版画教室。

    另外,针对农村儿童,团毕节市委提出通过设立“阳光家园——留守儿童自立自强中心”,开设书法绘画、声乐舞蹈、应急避险等课外兴趣课程,培养这部分青少年的多方面兴趣,从而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报毕节12月29日电

北京出现家庭立体式农业工厂
当兵上高原 将军不复还
坚守成就英雄
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
共青团中央开通微博微信
团四川省委筹资向青年社会组织买服务
毕节创新手段维护少年儿童权益
《别“剩”》引领风尚 节俭成为习惯
安倍拜鬼之后又出招让美国转嗔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