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1月0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独立书评

与大地和谐相处是重要的和平

——读钟平《塬上》

李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1月02日   06 版)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攸关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关系着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命运。我国社会面对多少年来盲目发展、野蛮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和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威胁,早从上世纪中后期,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就从学者的书斋,扩展到大众社会实践中,并引起了我国政府的深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但是,“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仍然肆行于中华大地。

    《塬上》是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田野调查式作品。它引起社会关注,固然有题材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它呈现出浓烈的中国乡土生活质地,传承了深厚的中国家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深刻的关切。

    《塬上》中的华塬县县长刘亦然正是一个对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盲目追求政绩的官员。面对广大群众日渐觉醒的环境保护意识,上级领导不断出台的环境保护措施,大众媒体“零容忍”的舆论监督态度,他因治污失职而被免去职务。这既是华塬县的民心民意,也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现实状况——将生态保护和发展富强之梦紧密联系,已成为全民共识。

    美国自然文学大师亨利·贝斯顿在《芳草与大地》中说:“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大地及其诗意时,我们才堪称真正的生活。”对于贝斯顿而言,土地不仅仅是土地,不仅仅是田野、树木及山丘,更是人类真正的遗产,是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及荣光的见证。他认为,人类若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是没有天生的继承权的。只有通过与大地的接触,才能与前人、后人融为一体,成为神圣生活的“地球合伙人”,才能享受人类的平静、充实与快乐。《塬上》所呈现的,正是“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及荣光的现实见证。”

    作者钟平的观点与《芳草与大地》一书类同。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发现了“生态与族谱”的关系,并成为该书的一条重要线索,深化了生态保护的精神文化主题,这十分难得。与此同时,《塬上》还以充分的篇幅和生动的笔触,表现了人们从神秘而优美的自然生态中得到的生命启示,享受到的心灵宁静与满足。如,书中所提到的,不法矿主疯狂开采所引发的矿难,“断欲崖”的传说等,似乎在诠释着亨利·贝斯顿的“与大地和谐相处是重要的和平”的论断,并透露出“大地的绿色生命之深奥,远比我们的人类所理解的更为深远”的生态意境。

    佛教意义上的“断欲”,与宋儒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中的“欲”,均与“贪婪”同义。“欲”是人之本性一种,而“贪欲”却是人类一切祸患的总根源。它导致了小至华塬县、大至中华大地的各类贪官的人生悲剧。据知,由媒体人兼作家康文所撰写的《断欲歌》,既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又有着尖锐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并将生态保护提升至伦理高度。它对人与自然,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关系,进行了终极式的论断与深化。

    《塬上》传递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爱和理解,呈现了植根于华塬厚土上的传统意义上的“好人”群像。他们也是乘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时代东风,自觉承担百姓期望和历史使命的当代国人的光辉代表——平凡而伟大,朴素而高贵,让人可亲可敬。

    这首先来源于生活的厚赐。钟平出生于铜川和耀县大地一个农民家庭,长期生长、工作于此。即使40岁后调进省城,也与百里之外的故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痛心疾首于这里的煤矿业、水泥业污染情况。也经历了世纪之交这里的生态改善、企业治理等过程。他不是以一个作家身份采访和观察这些人与事的,而是这些人原本就是他的族人、邻居、长辈和兄弟姐妹,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其次,作品的“非虚构”体裁为这些社会人物排布出独特的社会背景。马克思曾经为人下过经典定义:“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总和”既是现实的一切,又是它所承传的族类历史表征。当下,许多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概念化、单薄苍白、显得虚假,就因为把复杂的人的本质简单化一;第三,《塬上》的现实主义风格令人感到真实而亲切,它并未逃避而是自觉呈现了那些怀抱理想、人格高贵的人所经历的自私和软弱,以及面对现实压力时的困惑和动摇——没有人性缺陷和不犯错的人不是真实的人,能够不断战胜外在挫折和内心私欲的人,才是一个勇敢而有担当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塬上》在这一点上特点鲜明,卓尔不群。

    读《塬上》,笔者有着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和赞叹。它是原汁原味的关中乡村风俗礼赞,它有着厚重的人文地理、文化习俗底蕴,也是对大自然之无限奥秘的敏锐感知和无限呈现。它从生态保护这一角度切入,对人性的广度和深度、人性的渺小与伟大、怯弱与勇敢、美好与丑陋进行生动描绘。就连当今令人恐惧的“雾霾”,作者也区分出了由工业污染、昔日柴草烟熏等成因的差别。总之,这是一部接地气、通人脉的好书。

李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1月02日 06 版

何建明: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份精神不动产
以历史的名义
与大地和谐相处是重要的和平
民间戏剧要跟着观众一起进步
手机创作第一人“告别藏在衣服下的自己”
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揭晓
《粮道》关注粮食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