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王灵光23岁那年拿着四处借来的5万多元,办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长大的王灵光一直有个梦想——用自己的力量帮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一开始,“创业”这个概念对他来说还很模糊。2007年,王灵光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参加了学校的创业培训班,终于“知道了创业是怎么回事”。他搞了一个名为“爆米花”的创业项目,为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2009年7月,王灵光参加学校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接到“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任务。“合作社是啥?”他上网去查资料。了解之后,王灵光兴奋极了。“合作社符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方向,我觉得找到回家创业的方向了。”
大三下学期,所有课程结束,进入实习阶段。王灵光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开始创办合作社。他在网上认识了两个有着共同目标的朋友,相约到内蒙古赤峰等地实地考察。后来,他相继去过河北、山东等地,都没能如愿找到需要的土地。
几经辗转,王灵光回到家乡河南。他一家一家发传单和宣传册,给农户讲合作社的好处、加入合作社能获得什么收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王灵光成立了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了第一批社员。一年以后,王灵光就还清了债务。如今,合作社已有3600多户社员。
干了一年多,王灵光越来越深刻地感到,农村发展特别需要有知识、有技能的年轻人。一次,他回母校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报告会上,他提出希望有共同意愿的学弟学妹加入他的队伍,现场许多同学主动报名。“我很激动,当时就有个想法,想把这些愿意回到基层的大学生聚集起来,进行提前培养。”于是,王灵光与母校合作,创建了“农业创想家”平台。“平时他们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节假日、寒暑假就到我的合作社来实习。”王灵光希望“农业创想家”能够成为一个人才培养库。“一方面为我的合作社储备人才,一方面也为社会输送人才。”
现在,王灵光的团队里有42名大学生。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而退出,但王灵光的词典里没有“放弃”二字。“我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喜欢。”
王灵光说,“人这一辈子,能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在他看来,只要方向没有错,所有的困难都不是问题。
“我的野心还挺大的。”王灵光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青年人到基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