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一位官员遇难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先是这位官员西南民族大学的校友在QQ群、微信里转发;之后,他所供职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发布消息予以证实。
消息说,16日上午9时50分,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同志在前往新龙县开展群众工作途经高尔寺山时,发生车祸因公殉职(本报2014年1月9日头版曾以《一封永远收不到的信》为题报道)。
一条冰冷的消息似乎没能引起外界对这位殉职官员更多的关注。但是,在甘孜,即便在他去世将近一个月后,他依然是许多人所记挂和怀念的对象。
对这位在教育、外贸、旅游等领域工作过的官员,人们在记住他工作业绩的同时,更多提起的是他为官、为人的一些细节。
从职务上看,在当地级别比他高的官员没几个,因此在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眼里,身为州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毕世祥算是一位大官。令人感佩的是,这位53岁的官员,在私事上却很少动用他个人的权力或影响力。
直到毕世祥去世后,丹巴中学校长李亚明才从老师的议论中得知,这位去世的领导曾是丹巴中学的校友。毕世祥的妹夫罗兴川与李亚明同在一间屋里办公,而罗兴川“有这么‘硬’的关系”,身为校长的李亚明却一直不知情。
即便是儿子考公务员时,这位副厅级官员也没动用过自己的权力和关系。儿子曾跟父亲提到“现在很多同学家里都给安排了工作”时,毕世祥跟他说:“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真本事。”
儿子考上公务员,成为一名森林警察后,毕世祥花了520元,买了一套羽绒服给他,作为礼物。
这符合他一贯的节俭作风。在收录他照片的一个文件夹里,一套洗得发白的牛仔衣裤是他常见的装束。工作人员说,那套衣服是他10多年前买的,一直在穿。有一次下乡,裤子被刮破了,于是后来的照片就只剩那件发白的牛仔衣,裤子略显不搭。
他舍不得花钱,也不乱花公家的钱。出差的时候,他从来只坐经济舱。对身材高大的他来说,经济舱的座位确实太窄了,他就选择过道旁边的座位。
有一次,同事考虑到他坐得太辛苦,询问要不要订公务舱或头等舱的位置。他回答:头等舱不会比经济舱先到,何必多花那冤枉钱?
他曾经批评一位从县级部门调到州里工作的部下看重“撑场面”那一套。那位部下到州里上任时,县里的10多位朋友开着车把他送到了州府康定县。
他讨厌“拉帮结派、作秀撑场面”这样的陋习,常常“忘了”官场上的一些“忌讳”。
有一次,他到白玉县山岩乡调研,注意到乡里的老百姓很难吃上新鲜的蔬菜,原因是那里气候条件太恶劣,蔬菜种不活,从外地运,成本又太高。
回到州府康定,他马上找到农业局长,希望协调一部分支农资金,为山岩乡建大棚蔬菜基地,解决吃菜问题。
事实上,农业并不是他分管的工作。有人认为,他这样做,相当于“把筷子伸到别人碗里”了,犯了官场的大忌。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高大魁梧的康巴汉子,心肠软得很,他见不得老百姓过苦日子。
“当官场规则和百姓冷暖有冲突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后者。”常年跟他一起工作的甘孜州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旷伟说。
藏区百姓能歌善舞,文化活动在那里十分受欢迎。州里的歌舞团水平很高,曾应邀出访欧洲,也经常下乡演出。
毕世祥时常提醒歌舞团的负责人:走出去的东西演得很有质量,给农牧民的演出可不能草草应付啊!
在农牧区,很多孩子经常上山挖虫草、捡松茸,为此耽误了学习。有的农牧民在孩子小学毕业后干脆就把孩子留在家里干活,帮着挣钱养家。
毕世祥对此忧心忡忡。这位土生土长的康巴汉子,深知教育对于改变孩子命运、改变家乡面貌的重要性。
“最好的虫草在课堂。”他总结出的这句话,不仅说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农牧民家庭把孩子从牧场送进学校,还登上了《人民日报》,成为一篇报道的标题。
他像“独行侠”一样,常年奔波于甘孜各地,冬日常常在冰天雪地里单车独行。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不到基层去,我的想法和判断就没有底气。”
在甘孜工作的30多年间,毕世祥跑遍了全州18个县325个乡镇。有一年,他先后17次往返于700公里之外、海拔4300米的石渠县和州府康定县之间。
在高山峡谷间,他多次遇险。据同事回忆,他出过3次车祸。
第一次车祸发生在他任康定师专团委书记的时候,由于急着处理学校的事情,他坐车回学校,路上发生了车祸,这次车祸给他落下了病根,天气变化或者到了高海拔地区,他时常会头痛难忍。
第二次是在他担任甘孜州旅游局局长的时候,在考察旅游线路的途中发生了车祸,所幸只受了轻伤。
第三次,他没能逃过劫难。在一段连人都站不稳的冰雪路段,他乘坐的越野车翻下山崖,往下翻滚大约70米后,他被甩出车子,再也没能回来。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王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