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1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春运时节,让我们谈谈离乡背井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1月28日   09 版)

    1月19日晚,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德国慕尼黑室内剧院、南非歌德学院约翰内斯堡分院,借助实时通讯设备,正在进行同一个问题的讨论——离乡背井工作。

    人们为了工作离乡背井、甚至走出国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中,离乡背井工作往往与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学者汪晖、社会学家严海蓉在北京,作家雅格达·玛丽尼克、律师赛兰·阿特斯在慕尼黑,哲学家阿希尔·姆本巴、导演哈罗·马塔班在约翰内斯堡,从当地的视角出发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由哲学学者王歌、政治学家格拉迪那·德·巴斯通、某非营利组织创始人莱克·西塔斯在三地分别主持。

    讨论开始,首先放映了范立欣执导的纪录片《归途列车》。“春运”被称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活动,这部描写农民工春节返乡之旅的纪录片,正是当下中国各地的实时写照。王歌说:“2012年中国有2.3亿的流动人口,是德国人口的3倍,其中1.6亿是移动的农民工。整个国家的人口大量流动,正在发生的过程中。”

    王歌认为,农民工离乡背井工作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社会变得商品化,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用现金去购买商品,比如买农药、买教育。这种商品化使人们无法再自给自足,只能离开农村去赚取现金。二是因为中国在开放的过程中,成为全球生产的中心,需要大量工人在工厂工作,农村正好能够提供劳动力。

    “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就发生了。”王歌说,“而从个人层面来说,尤其是年轻人,现代化的生活吸引他们来到城市。”在《归途列车》中,一对打工夫妇的女儿从小留守在老家,对城市充满了无限向往,最终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辍学外出打工。

    随着户口制度的逐渐放开,人口迁移不再困难,这时候人们更关心的就是待遇。汪晖说:“在城市中,‘原住民’和农民工的待遇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是不平等的。现在已经有一些省份决定取消这两种类型的公民待遇之间的差距,但这需要很长时间。”

    然而,即使农民工在城市获得了较好生活,另一个问题横亘在面前:都在城市工作,谁来建设家乡?所以,汪晖认为,不妨换一种思路:“不仅要实现城市化,也要实现小城镇化,农村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他们就不必一定到城市工作。不然,就永远陷入了生在农村、打工在城市的循环。”拉丁美洲就曾出现过类似的状况:城市高速发展,所有人都到城市挣钱,乡村就被遗弃了;这些人回不到乡村去,城市就出现了大规模的贫民窟;于是,一方面,社会有很多劳动力,另一方面,没有人去支撑乡村的经济,这样的发展是无法持续的。

    讨论中放映的第二部纪录片是《尘土之国》,讲述了中国人在非洲的故事——两位中国公司雇员在刚果修建一条铁路的工程中,和当地人发生了纠结的关系。如果说《归途列车》是国内迁徙,那这就涉及了更复杂的国际迁徙,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非洲做生意。

    阿希尔·姆本巴介绍,非洲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如建机场,修码头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而矛盾在于,需要做的事那么多,工作岗位却很少,最需要干活的地方却没有就业机遇。非洲有殖民历史的枷锁禁锢,而一些西方国家又排斥非洲人移民。所以,我们欢迎外国人来非洲建设,比如说中国人。”

    不过就像《尘土之国》中的故事,中国人在非洲也不是一帆风顺。老杨是中国公司的物流主管,需要借助刚果人翻译才能和当地企业家打交道购买建材,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漫长、严酷而又荒唐可笑的拉锯战。

    阿希尔·姆本巴站在非洲的立场上分析:“西方主宰的统治时期马上要终结,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是我们的救星,我们需要当自己的救世主。不过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欢迎移民,欢迎来非洲大陆发展。这不仅是国界的开放,也需要文化的开放,所有国家的移民不要对某一个国家有偏见,要结合不同来源的经验和智慧,一起进步。”

    讨论中放映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纪录片是《眼前的国度》,讲述了3个外国人在德国与当地人的观念产生的强烈碰撞。初来乍到的移民往往是弱势群体,没有人为他们的利益说话,那谁来保护他们?一种是工会;而近年来,另一种新的方式出现了。严海蓉发现,农民工到城市打工,会自我组织,形成一个无形的社区。“这种网络一般建立在家乡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保护自己,也会排外,形成不同的‘帮派’。”

    “离乡背井工作”是全球大型讨论“工作的世界,世界的工作”的第一场,之后还将有“何为人性化的工作”、“工作使人快乐”等主题的讨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具备极高的灵活性,为了安身立命,在同一个地点长期维持稳定工作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今天人们所缺少的,恰恰是传统的社会联系及其带来的安全感。

    在研讨会接近尾声时,哈罗·马塔班说:“人类的天性是喜欢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在非洲工作的中国人,可能要两年才能回一趟家。在外地时间长了,反而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生疏了。我们总说要建立制度、保护权益,那么从情感上,谁来照顾这些离乡背井的工作者?”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1月28日 09 版

“云南合伙人”的非遗文化客厅
春运时节,让我们谈谈离乡背井
今天你记“手帐”了没?
哪些节目最火?看微博收视指数!
海外“欢乐春节”启动
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