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曲四川话说唱《明天不上班》在“中国好歌曲”上走红。这首歌吐槽了很多人对工作的不满:心不甘情不愿地早出晚归,让人心里添堵添乱的交通,在客户面前的忍气吞声,还有工作上的各种受限制不能自主。当你不用上班,就可以把这一切都抛在脑后,真的会有扬眉吐气、大快人心的感觉。难怪很多人把它当成减压神曲。这也让人不禁想起那个关于职业满意度的戏言:100个人里,有101个对工作不满意——多出的那一个是家属。
对于所有已经结束求学生涯走上社会的成年人,工作几乎要占据睡眠之外的大部分时间,工作方式就是一多半的生活方式。可为什么大家对工作的满意度这么低?什么能带给职场人真正的满足?
向往不上班意味着“我宁愿扔掉所有不想要的”。这背后,其实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值得关注: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想去的又是哪里?毕竟,单单诉说不满是不够的。所有的吐槽都有助于发泄郁闷,释放已经累积的压力;而只有你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有助于理清愿景和梦想,明确要去的方向,才能立足当下,去创造未来。
若留意看《明天不上班》的视频和歌词,歌手本人已经给出了他的选择——不上班,并不是要去混日子,他是要去“耍音乐”,也向往“可以活出一点真实”。这些在整篇充满喜感的说唱中,让人眼前一亮——歌手选择的是去做他真正喜欢的事,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有机会彻底活出真实完整的自己。
知道内心深处真正想要什么,即便眼前的处境不够理想,照样可以一边满怀希望地培养信心,一边寻找或创造机会,朝着理想的未来一步一步扎实地走过去。不过,现实生活中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却大有人在。在我看来,国内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其实是缺了三门课的:一是职业规划教育,关于认识自己、了解环境、明智选择;二是情感教育,关于爱自己,以及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三是生命教育,关于热爱和尊重生命。
对工作的普遍不满,自然有环境、氛围、待遇之类的原因,同时也跟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以至于在迷茫中入错了行大有关系。若你正做着既不喜欢也未必适合的工作,满心觉得迫不得已,内心又没有长远的目标、清晰的愿景,难免不知道该如何找到出口,当然很容易在茫然中感觉不满和挫折。
《明天不上班》的歌手所向往的,是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去做喜欢的事,活得真实。相信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渴望,也唱出了众多职场人的心声。如果这同样是你真心向往的,又该怎样去实现呢?
即便当下的职业规划教育尚未完备,但你若有心,一样可以随时开始下功夫了解自己。不妨尝试着去弄清楚,什么能唤起你发自内心的、持久的热情。有些人的兴趣和热情很早就流露出来,而有些人是在做过许多尝试之后才明白自己真正想做什么。
事实上,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近乎人的本能,就像你知道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一样简单。许多人习惯了听从重要他人的安排,遵从社会期许,跟风流行趋势,久而久之便迷失了自己。当“应该如何”的观念压过了你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时间一长,在有了自主权去选择脚下的路时,反倒会迷茫。好在,人们内心的声音只是暂时被噪音淹没,并不会真正消失,下功夫去寻找去发现,自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便可以给理想一点时间,在通向罗马的条条大道中,走出适合你的那一条。选择以热爱的事情谋生,还是选择一份可以接受的工作来养活自己,同时把喜欢的事作为兴趣爱好,使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条路都很好,没有优劣之分,无非是如果选择前者的话,你热爱的事也得是你所擅长的,能够做好、做出专业水准的。
《明天不上班》的吐槽,对工作的普遍不满,可以说折射出大家都向往更好的发展。若还在挣扎求生期,是顾不上考虑人岗匹配的——那种状况下,能活下来就是第一要紧的事,但凡有份工作就是好的,没有挑三拣四的余地。然而,当基本生存需求可以满足,一份能养活自己,自己却不喜欢的工作,自然不足以令人满意。
有选择的时候,人就可以谋求多元化发展了。这时大家想要的不只是工作,而是好工作。至于什么是好,见仁见智。如果收入回报可以满足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这样的工作无疑是好的机会;若工作本身有乐趣、有机会、有发展,工作氛围自由开放,那么即便眼前待遇平平,一样是具有吸引力的。
真正好的工作,是与你同频共振的工作:可以做你喜欢乃至热爱的事,可以发挥你的优势长项,可以与志同道合者齐心协力创造价值。这样的工作机会的确不太可能从天而降,而你需要问自己的是:你为认识自己积累实力而努力,为创造或赢得真正的好机会尽力了吗?
谭洪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