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夜,在颠簸了14个小时后,记者乘坐的采访车再次因为爆胎搁浅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
这里因地理环境恶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而内蒙古军区阿拉善军分区清河口边防连已经在这里驻守了45年。
记者在茫茫戈壁滩中看到,周围除了细沙与碎石,甚至连骆驼刺都非常少见,此时气温骤降至零下27摄氏度,沙尘暴瞬间掩盖了仅有的一条车辙,车队一时失去了方向。
被誉为“活地图”的清河口边防连司机班班长刘文亮早已见惯了这样的场面。12年戍边岁月的风霜,镌刻出他铜像一般的面孔,他说:“你们算幸运的,曾经有个车队在这条路上爆了9个胎,也有因爆胎翻车而牺牲的。”
在地图上,清河口连队位于内蒙古军区8000里边防线最西端,守卫着中国的北大门,而在现实岁月中,这里一年有260多天刮着7级以上大风,年均降雨量不足20毫米,蒸发量却是其200多倍。
“尤其是夏季,地表温度最高达70摄氏度以上。”清河口边防连指导员朱爱军说,“夏天巡逻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在工兵锹上煎鸡蛋。”
“每年夏季,因为上游雨水的原因,我们这里总要发几次洪水。去年6月,湍急的洪水流了7天,水最深处能淹没一个人。”清河口边防连连长石旭峰告诉记者,“当时,我们连完全被洪水围困,补给要靠战士们搭建的人桥运输。”
与缺少给养相比,官兵们更怕面对那些与亲人隔路遥望却无法相聚的场面。
几年前,清河口边防连军医赵俊飞的妻子来探亲。她辗转来到距离连队300多公里的甘肃省嘉峪关市,却根本找不到来清河口的车,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焦急等待后,她失望地踏上返程列车。
每次回忆起这件事,赵俊飞都会说:“那滋味真是揪心!”
2013年,牧民王道尔吉也搬离了这片“生命禁区”,边防连失去了唯一的邻居。
眼看春节临近,两名请好了探亲假的战士却因为路的原因迟迟不能起程。石旭峰感慨地对记者说:“如果你问我想要什么,我只想有条路……”
经常有人会问清河口边防连的官兵:这么苦的地方,你们怎么能熬得住?
20日清晨,记者跟随巡逻的官兵来到张良烈士墓前,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2002年5月14日,清河口边防连战士张良将仅有的半壶水让给了中暑的战友,自己却因缺水牺牲在巡逻路上。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手指挖了个深坑,将自己的配枪埋进去,并用身体压在上边,防止枪支遗失。”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一营教导员刘军说,“这就是我们清河口边防连培养的战士,一个年仅19岁的孩子,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依然把‘武器是战士的第二生命’演绎的如此壮烈!”
离开烈士墓前,战士严冬向烈士的水壶里续上了半壶清水,他说:“我们续上的是几代戍边军人永远不变的大漠情怀!”
在巡逻路上祭拜烈士,已经成为清河口边防连的传统。
为了成为“边防通”、“活地图”,清河口边防连还把辖区地形地物、界碑方位、坐标数据和社情民情绘制成写实图,摸索总结出前哨控要、矿点排查、定期巡边、跨区协同等7种控边模式和10多种执勤手段。
2011年3月,由于准备充分,边防连接到“可能会有外国人越境”的情报后,迅速设卡执勤,一举抓获4名企图偷渡的外国人,受到上级的表扬。
石旭峰说:“那一刻,实现了我们戍边军人的价值!”
而在刘文亮看来,能够让他在清河口一待就是12年的,还有那份深深的战友情与部队首长的关心。
看着一个个战士持枪站在517号界碑旁,记者不禁追问,为什么你们愿意用青春乃至生命戍守边关?
刘文亮指着边境线上战士们用石头砌成的“中国”二字,平静地说:“因为人民就在我们身后!”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