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发布会上,有学者称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对此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探讨,更有网友惊呼:“一口饭就有半口以上缴了税。”人均万元税负,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这样的水平是高还是低?(2月18日《人民日报》)
人均万元税负,这样的标准是高还是低?笔者以为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首先,据中国社科院统计,这12.9万亿元税收中,仅有5.8%来自个人所得税,剩下的90%多都是企业缴纳的。以5.8%的比例来看,即使人均万元税负,摊到每个人头上的个税还不到600元。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这些企业所缴纳的税费,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税收流转进入价格,变成了每个人不知不觉中缴纳的间接税。虽然是间接的,但只要我们消费,就要结结实实地扛下这沉重的税负。这样看税负是沉重的。
不过,单纯看税负的数字没有太大意义。税负重不重还要看税负与人均GDP的比值。2013年全国GDP总值超过59万亿元,人均GDP约为4万多元,税负与人均GDP的比值低于25%。这个标准不但低于发达国家41.8%的平均值,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4%的平均值。
但不高不意味着合理。因为一多半工业化国家奉行“福利国家”政策,即高税负,同时也实行高福利政策。可见税负是否存在痛感,还要参考民众从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受益多少。也就是说,比税负高低与税负轻重更重要的是,民众是否从政府税收中普遍受益。
高福利国家税负也较高,但公众抱怨却少,主要是因为财政收入大多用于改善民生。如果全民高税负带来了全民高福利,公众也能坦然接受。对比之下,就可以发现,我国的税收虽然不是世界上最高,但在用于民生开支方面却比较落后。民众缴了税,却不能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由此滋生了税负痛感。
当然,近几年,国家在减轻民众税负痛感上并非无所作为,尤其是在提高个税起征点后,财政部又提高了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但问题是,即便如此,民众的“税感焦虑”并未减轻,关键还在于公众没有看到税收带来的实际利益。
而让民众看到这点,很重要的一点是财政支出是否建立了有效拨付机制并接受纳税人监督。当监督完善时,每一个人都能知道,政府从百姓身上征收的税收是如何花的,是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此一来,人们的痛感会降低很多。
钱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