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2月2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潘学宇:锲而不舍树人生标杆

本报记者 王晨 实习生 赵静雅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2月24日   11 版)

    潘学宇出生在辽宁省营口市。从小学习成绩一直都还不错,家里希望他可以考高中读大学,但他觉得自己不适合高中紧张的压力与繁重的学习任务。2009年,初中毕业后,潘学宇离开家乡来到辽阳技师学院学习车工。

    2011年,潘学宇第一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拿到车工组二等奖,获奖反而出乎他的意外,参赛的初衷,他只是想长长经验。

    潘学宇的师兄赵宏伟曾在2010年获国赛车工组的一等奖。因此,潘学宇心里就暗自憋着一股劲儿,以师兄为榜样,想铆足了劲超过师兄。2012年,他再次报名国赛。

    对于潘学宇来说,最难的一点,就是工件上的小孔加工。小孔里有一个锥度,小孔很小,刀不容易进去,车床转速提不上来,精度不高,导致表面粗糙度不好。他虚心向师傅请教,经过反复练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窍门,熟练掌握了小孔加工技术。

    由于是第二次参赛,潘学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工件尺寸、精度的要求,比赛时体力的消耗,临场发挥的感觉,都会影响国赛成绩。

    他每天都泡在学校的实习车间训练,上午练车工基本功,下午做一套工件,晚上基本就可以出成品,然后检查,找不足,最后总结。每天早上7点开始,除去一日三餐,一直要训练到夜里9点。那段日子,在潘学宇看来,虽然辛苦,但很快乐。

    “才开始,我不是很喜欢车工,太脏也太累,甚至想换一份职业。经过老师、师傅的开导和鼓励,觉得不能半途而废,就坚持了下来。”慢慢地,潘学宇发现自己竟然沉浸在车工本身的专注之中。“复杂工件,不是一次就可以做好,需要一点一点琢磨。我越来越喜欢这种琢磨的感觉。”潘学宇说。

    无数次的练习,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学校里的钢材钢料,潘学宇仅练习就用去了近3吨。

    2012年6月末,潘学宇再次来到天津参加国赛,经过充分准备后,潘学宇在现场胸有成竹。6个小时的比赛,潘学宇很快适应了。“我当时就和平常练习一样,尽量不去看别人,不给自己造成压力。”放松心态的他在国赛赛场发挥出色,最终如愿以偿,获得车工组一等奖。

    辛勤的付出过后,潘学宇开始收获丰厚的果实。一个是态度上的收获,“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会想怎么去解决问题,头脑清晰,不会像以前那样,遇到事儿就慌慌张张。”另一个就是工作上的收获,靠着国赛冠军的光环,毕业后的潘学宇顺利留校,成为辽阳技师学院的一名教授车工实际操作的教师,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和潘学宇一届的同学,毕业后大部分从事车工行业,有在大型企业工作的,也有一些人自主创业。拿到国赛一等奖之后,不少企业给潘学宇抛来了橄榄枝,但他依然选择了留校。“我很喜欢车工这个行业,学校培养了我,我要感谢学校,把自己的经验教给更多的学生。”

    第一次站上讲台,潘学宇特别紧张,看着台下的80多名学生,手心里全是汗,说话都有点磕巴。虽然紧张,第一堂课还是很顺利的结束了。

    “一个星期左右,上讲台就很自然了。”潘学宇说,学生的年龄和自己差不太多,没有代沟,交流起来很容易。自己也刚从学生角色转换过来,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上课的时候就特别顺利。

    当了一年老师,潘学宇也有了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比如第一堂课的时候,他会给学生树立好的标杆。

    现在,潘学宇每年带1~3个班的学生,给他们讲车工实际操作这门课。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很充实。

    教学相长,潘学宇认为,通过这一年的教学,自己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有时,潘学宇会感觉自己理论方面不够充实。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潘学宇会虚心请教老前辈、老教师,每天备完课,他还会看看书,结合实际操作琢磨,再转变成理论教给学生。

    潘学宇认为自己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有限,技术上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最主要的是,做一件事儿,要努力去做,锲而不舍。

“政府办教育不要搞教学”
大决策:设立国家职业教育总局
让职业教育调和“鸳鸯火锅”
潘学宇:锲而不舍树人生标杆
寒假归来
微言职教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