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沈阳市城镇化浪潮中第一批进城的农民,刘洁(化名)以为自己进城后,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有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生病了能去大医院,小孙子可以到优质的小学上学。
如今10年过去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很大。刘洁原是马总村村民,现在是沈阳市长白岛居民。虽说有房住,但是一家5口人挤在回迁后50平方米的房子里。失去土地后,以前靠种地或者出租房为生的一家人,只能四处打零工。户口本上的标识仍为农村户口,医疗、教育等她认为自己作为城里人可以享受的待遇,也不尽如人意。
在全国的城镇化进程中,沈阳市长白岛曾走在前列。沈阳城郊边缘的长白岛“原住民”,过去大多以种植蔬菜为生。随着沈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2004年起,长白岛地区开始陆续改造,当地农民的命运也在发生着巨变。
10年间,长白岛已经看不到当年农村的踪影,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车辆穿梭其中,展现的是沈阳“南大门”的繁华。
10年后,在当年长白岛两万多名动迁农民中,刘洁一家的境遇并非个案。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长白岛两个回迁安置聚集区,随机采访了30多名村民,他们大多数对生活现状颇有微辞,尽管住上楼房“眼亮了”,环境美了,但代价颇大。房产证办不下来的疑虑,失去土地后全家失业的困窘,小区配套、学校、医院等相关公共设施不健全,手里的钱花完了,出路何在等问题成为很多人的困惑。
“因为你破坏的是农民本来的生活,人家本来一年有10万元收入,10年赚100万元,现在一次把100万元给农民了,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因为他们再也不用种地了,再也不用开着三轮车收菜卖菜了。”在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副教授陶双宾看来,农民进城后,政府不应撒手不管,应该帮助农民学会让财富增值的办法。政府的角色应是农民权益的保护者,应帮助农民成长。
10年间,长白岛的许多“原住民”从满怀憧憬到遭遇坎坷,他们伴随着沈阳城郊长白岛的崛起,感受阵痛与成长。他们如何适应,又何去何从?面对失业、无助、抱怨,政府应该帮助他们适应城里人的角色,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沦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种种困难考验着基层城镇化政策践行者的勇气与智慧。
上楼后的烦恼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的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沈阳市长白岛地区的城镇化始于10年前。
长白岛隶属于沈阳市和平区,位于沈阳城区南部,浑南新区的中部,地处浑河南岸,东西长约4.2公里,南北长约3.7公里。规划面积10.87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17万人。沈苏快速干道贯穿南北,南距三环高速公路仅2.5公里,北距太原街商业中心区5公里,距桃仙国际空港10余公里。
作为大浑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岛通过胜利桥、工农桥、三好桥3座跨浑河大桥与母城和平区紧密相连,岛内目前已形成“两纵四横一围合”的路网格局,内外交通四通八达。
2007年,《沈阳长白岛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了“和谐岛城”的基本规划理念和“一岛、两带、两心、多点”的空间构架。明确了长白岛“人居、科技、商贸、生态、休闲、旅游”的六大功能定位和“自然、生态、和谐、现代”的四大开发主题。
近年来,万科、远洋、中海、新加坡城等地产商也纷纷入驻,长白岛高楼林立,部分楼盘起价达每平方米8000元左右。是众人眼中的“富人区”。
作为新一轮城市开发的热土,沈阳市内的一些居民也选择到此居住或者投资,但之前的村民们回迁后是否适应呢?
长白苑小区和金沙湾小区,曾是隶属和平区长白乡的马总村和沙岗子村。当年的“村民”如今已经成了“市民”。采访中,部分村民坦言,尽管住上楼房环境好了,但也付出了诸多代价。
刘洁一家以前以种菜为生。土地被收回后,3亩地得到补偿21000元。动迁之前他们一家三口人的居住房屋面积是90平方米,动迁后可得到120平方米的房子,2006年房屋和土地收走后,他们租房住,每个月可以得到400元的补助,直到2012年才搬进新房。
失去土地后,刘洁曾去医院做保洁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三四百元。后来年纪大了,连保洁工作也没保住。
回想之前,刘洁一家种地的时候,虽然收入不多,一家人除了卖菜,租房,每年还结余不少。
当年有地的时候,地上盖点房子还能出租,如今没了土地全家得出去找工作。现在刘洁的儿子在一家电脑公司工作,每个月的收入是2000多元,儿媳妇则在家待业。
“我本以为动迁以后配套设施会很全面,但现在孙子上学没有就近的小学可去,周边也没有医院。”刘洁说。
现在刘洁和老伴儿,租房子做点小买卖,每月的利润只有1000多元。她认为,住楼后环境确实好很多,但是相应的费用也增加很多,取暖费、煤气费、水费等。
虽然政府承诺回迁给两间房子共120平方米,但8年过去了,现在只回迁了一间50平方米的房子,老两口加上儿子媳妇一家五口挤在一块儿。另外一间70平方米的房子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位,房产证也没办下来。
境遇相同的还有曾经的马总村民李霞(化名)。
李霞家里有3亩地,加上宅基地共得到约25万元的补助,之后她以2160每平方米的价格买了长白苑80平方米的回迁房。
2005年时,李霞夫妇种植蔬菜每年能赚三四万元,如果继续种地,虽然今年60多岁,但她认为自己绝对没问题,每个月除必要开支外还会有结余。但现在两口子都失业了。物业费、水费、取暖费对他们来讲都是大笔开支,因为岁数大了,找工作非常难,家里没钱缴暖气费已经停暖。
原长白乡沙岗子村村民王敏(化名),现在是长白街道金沙湾社区居民。王先敏家里之前有两亩地,平房350平方米,宅基地和土地共获得拆迁款110万元。现在80平方米的房子是按2166元每平方米购买的。
他们村从2008年动迁至今已经5年半,王敏说,之前拆迁办规划签协议时,政府承诺5年之内下发房产证,但是至今房产证没有到手。煤气管道没有进小区,自己61岁了,还要往楼上扛煤气罐,而隔壁的滨河湾小区很早就有煤气用了。
之前王敏家里靠种地与出租房屋为生,平均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回迁之后不但没有进项,而且孩子的就业问题也没解决,现在只能靠存款和养老保险生活。
金沙湾社区居民李勇(化名)是2007年底入住回迁楼的,之前他家600多平方米的房屋得到80多万元的补助,现在的200平方米住房是以2166元重新买回来的,回迁楼的取暖费、管道费、物业费等又花费了几万元。再扣去回迁等费用,手里没剩下多少钱。
李勇承认进城后生活环境变好了,质量也有提高。“5年前,打车去长白岛还是件极其费劲的事儿。一是跟司机说不明白,二是道太难走,人家不乐意拉咱。2004年的长白岛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几年时间里,长白岛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摇身变成城市新标。”
尽管居住在“城市地标”里,但很多居民还是心里没底。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随机采访的30名回迁居民中,办不下来房产证、回迁承诺不到位、依靠打零工度日等成为大家的困惑。
政府回应称,正积极解决问题
沈阳市和平区长白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王月(化名)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白岛2002年由东陵区划归浑南新区,从2004年起正式划归和平区。原长白乡成立了长白街道办事处和沈水湾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管理3个村,长白街道办事处负责的是西夹河、马总、沙岗子3个村,这里的村民原来主要是菜农。
长白乡原先的住户6个村共计两万多人,长白街道管辖的3个村有1万多人。沈阳市为了增加和平区的发展空间,老城区是21.4平方公里,整个长白岛是近11平方公里。
王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长白岛的建设委托给长白管委会,长白街道的3个村拆迁面积共计6.4平方公里。滨河湾、金沙湾等是专门安置回迁人员的社区。主要的改变包括回迁房、安置费、养老、医疗、转变身份等方面。按照拆迁的先后,人们分别将户口“农转非”。身份转变之后,补足15年的养老保险金,可以同城里人一样享受养老保障。
对于村民的再就业问题,王月称,街道层面,政府主要是对获得补偿的村民进行理财培训,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创业或是再投资。有人获得补偿款之后,买门市房继续做生意,或是在其他地方买土地,继续种地为生;有的人获得的补偿金都用于了消费。长白街道也积极为大家提供就业岗位,比如推荐到大润发超市工作,但很多人吃不了苦,或者嫌技术含量较低。
王月也承认现在长白岛内的就业机会有限,但长白岛也在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同时街道还提供制作面点等培训,提升大家的就业能力。只要肯吃苦,是可以获得工作机会的。
“在未动迁之前,这片土地的村民也很少种地,有的建房子出租,有技术的人也去城里打工。我们去年做了再就业培训,第一期大概13人参与,做面点和当月嫂的职业较吃香。将来社区商业相对比较繁华时,我们也会推荐大家到小的餐饮店里就业。”王月说。
关于房产证,王月说,村民于2008年回迁入住,当时的承诺是3~5年内予以解决,现在正在积极办理落实。
相关配套方面,王月表示,现在长白岛,有沈阳铁路第五小学长白分校、和平一校等,只要是岛内的适龄学生都能上这几个学校。新建了一个初中——南昌中学,高中也在建设中。原来有长白医院,未来还要建设一个省级医院。
王月说,煤气查漏点已经结束。开发商和燃气公司之间差一些配套费,燃气公司承诺,今年5月居民用上煤气。
王月也承认,需要多加强与居民的沟通,消除大家的疑虑。“园区有板报,也有电子屏,也在通过一些方法给老百姓传递信息。我们7个社区的配套,都是上千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老百姓有一个活动的空间与交流的环境,只要是愿意来社区参加活动的,信息沟通就特别快;不愿意来参加活动的,信息沟通可能会出现问题。”
对于长白岛的开发,王月反思,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的问题是商业配套太慢,当时为了要形象,把很多好的地块都变成住宅了,实际上临街主干线应该多预留些大的商业网点,而且住宅和商业应该是齐头并进的,就是住宅进来商业也跟进。但这本身是矛盾的,因为商业本身要看人群。我们当初规划,预计整个岛内最少达到30万人,最多达到50万人,人多了才有商机,但现在长白岛内只有10万人,商业地产看人,人不够多就不愿意投资。政府也在尽量往岛内招商引资,万科现在的项目建起来后,对整个岛内经济都有拉动作用。
王月认为,老百姓对他们的工作还是认可的,能解决的问题政府都在想办法解决。包括现在很多地方停车出现问题,政府正积极规范停车场。整个金沙湾地区还要成立一个业主委员会,选新的物业公司进来。目前物业费收不上来管理就下降,管理越下降物业费越收不上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按照政府现在的设想,政府招一个好的物业公司进来,给予一定的补偿,把物业水平提高,保证物业费可以及时收上来。
记者3月6日来到沈阳市和平区委,希望采访长白管委会关于长白岛整体开发规划。针对居民目前反映问题的相关进展,和平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尽管长白岛隶属和平区,但该地区规划由市一级层面统一协调,因此不方便接受采访。
顺应自然秩序帮助农民成长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副教授陶双宾表示,城镇化应该遵循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世界大多数国家发展新城区的时候,都是以保留老城区为目标来做的,但中国的城镇化,不停地把旧的拆掉,以有形的价值为目标来做。这种更新的代价就是,无形的价值、原有文化消失得很快。城镇化应该尊重自然秩序,照顾当地人的利益。人口往哪里走,就在哪里城镇化。不用非得完成多少目标。好的规划一定是顺应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发展应该是先有需求,随后才有市场。
陶双宾认为,几十万元拆迁补偿款到手之后,怎么花,是农民们面临的新问题。政府有义务帮助他们。比如,提供物流的培训、怎么投资现代化农业、怎么签合同,对这些问题,政府不应撒手不管。
户口方面,陶双宾建议,可以因地制宜,各取所需。有的农民可保持自己的农村户口。山林、矿产归村里管,将来保持农村户口有好处;有的人需要市民身份,是为了享有子女入学、低保等政策。政府要多给农民一些选择,多从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城镇化速度过快,基本社区配套跟不上城镇化速度,社区配套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服务等,应该在早期规划中做好设计,不仅要严格按照制度做,更要把细节做好、做实,让老百姓进楼宽敞,下楼有事做。
陶双宾表示,城镇化不仅是农民变市民的人口性质变换,还包括生活方式、习惯的变化。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社区学校和市民学校等,进行文化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组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让进城人员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尽快实现与城市的真正融合。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郭德仁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发展中的制度问题。首先,从农业人口的情况来看,这种人口的流动是随着拆迁而进行的被动转移。由于当前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农民收入明显落后于城镇。加之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转移人口并不具备非农领域的劳动技能。
另外,由于城镇化质量不高,缺乏整体规划,综合配套落后,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故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较差。对土地价格评估方法及标准有待调整。不仅要考虑土地的成本因素,还需考虑土地供求因素和时间价值。正因为农民的被动进城,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配套措施不完善,加上过去收入低,进入城镇没有就业机会及无法适应城镇生活等,从而造成生活不适,生活费用很高,给居民带来新的的困难。
郭德仁说,户口“农转非”以后,土地没有了,农业户口的优惠也没有了,虽然生活在城镇,但在福利和保障方面并没有和城镇居民有同等的权益,他们的生活仍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这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由于规划不健全,资金不到位等因素,新建城区综合配套不及时,吸纳就业能力不好等,再加上居民收入低,就业难,社会保障又不能及时到位,不仅影响居民安居而且还影响了其它正常生活及社会稳定。
郭德仁认为,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扩大需求的潜力所在,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城镇化蕴含的潜力会逐渐释放出来,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所以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的必由之路。
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有急功近利之嫌,更多考虑城镇化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关心的是开发后的效益和政府的政绩。往往并非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并且没有考虑农民实现富裕、改善生活与当前实际收入状况之间的差别。所以造成形式上的城镇化、数字上的城镇化,而城镇功能不完善,一些居民连正常的生活与就业都难以保证,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也背离了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
郭德仁建议,首先综合规划需全面配套 ,综合城镇居民条件、民生环境、产业结构、居民就业及社会保障,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资金保障,保证居民不仅“转得出”,而且“转得好”,真正实现“城里人”的幸福生活。其次要注重强化产业支持。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城之基。发展城镇化,要把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协调发展,根据地区资源条件,打造优势产业,实现多地区经济优势互补。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缺乏特色,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局面,从根本上集聚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力量,并扩大辐射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吸收人才,拉动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最后要完善政策 营造城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改革现存户籍制度,消除户口差别,让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 让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社会福利与实惠,加快对农民进城投资兴业的培训指导,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务工、经商、自谋职业,通过不断增加收入实现富裕生活的目标。
本报沈阳3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王晨 实习生 赵静雅 乌晓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