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辉笑称,自己就像个“开路先锋”。
2006年,北京市公开招聘首批2000名大学生村官,他是其中一员。
当时,大学生村官工作刚刚起步,各种制度、政策都处于探索阶段。在村里的前两年,每每想到三年后的出路,刘建辉都不免心生迷茫。直到任期将满,“七条出路”政策终于出台,就像给刘建辉这样的“先锋”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工资标准、考评机制、创业扶持等各方面政策不断完善,刘建辉对此也一直关注着。“政策慢慢确定下来,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社会、农村对大学生村官越来越认可。”刘建辉说,“事物发展都有不同时期,我们经历的就是探索的阶段。”
谈起从前,刘建辉总是很淡然。没有特别得意,也没有丝毫后悔。在他看来,虽然当时大学生村官制度只是试点,但他在三年基层经历中收获的,却一点儿也不少。“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就了解了社会最复杂的地方。和农村的老百姓打过交道,今后就能和任何人打交道。”刘建辉说,“在农村,就是适应环境、学会生存的过程。”
如果走一条“寻常路”,艺术设计专业的刘建辉本该进入设计院、设计公司工作。“如果那样,我只会成为一个设计师,整天和客户打交道。但在农村,我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做过各种各样的事。这样全方位的锻炼,是其他任何岗位很难得到的。”刘建辉说,“客户对我再不满意,也不会动手动脚。但在农村,遇到征地、选举等涉及宗族、家庭利益的事,农民揍你一顿也不是没可能。所以做事必须特别慎重稳健。”
这些“在城里可能一辈子也接触不到的事”,是刘建辉大学生村官生涯里最宝贵的际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