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鲁木齐4月3日电(记者王雪迎)3月31日至4月1日,由全国各地各行业优秀青年组成的团中央第三批“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深入新疆的高校、中学、党政机关、企业等单位,所到之处备受青年追捧。
在新疆大学分享会现场,大学生们被90后“低碳达人”郭鑫的独特经历震撼了,信息学院的杜志浩提出了一个朋友圈中的普遍现象:“现在年轻人不缺想法,但非常惧怕失败,不敢轻易进行创业尝试,究竟该怎样调整心态?”
郭鑫说,“真正的安全感是自我的能力,创业失败不会失去所有,不断增强的能力才是最大的收获。”
郭鑫是南开大学一名在校生,不愿农民陷入种树致贫的“经济怪圈”,他提出了“林业碳汇市场化模式”,目前已在全国100多个县推广,超过200万农民受惠;与此同时,3次不同项目的创业经历并没有耽误他的学业,不仅每年将二等奖学金收入囊中,还获得北美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荣誉。这让新疆大学物理学院的赫睿涵感到不可思议,好奇地讨教“大学生怎样在学业与社会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
“梦想虽远,行则可至”,山东德棉集团后纺车间挡车工王晓菲也曾在美好的理想与严峻的现实之间徘徊,凭着执著与坚韧,完成了从懵懂的纺织学徒到纺织状元的跨越。新疆大学化工学院的大二女生布阿米乃被王晓菲的故事深深打动,在现场她不断追问朴实的“劳模”姐姐如何解决工作中的一道道难题。
在为新疆青年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分享会现场,有青年向摆地摊仍不放弃音乐梦想的“草根达人”喜悦、张海军夫妇提问:“当看不到方向时,你们的动力源来自哪里?”
张海军说:“困难就像一堵墙,走近看能压死人,但站得远些,就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高,墙的后面还有楼呢,我们要学会在困难中寻找快乐!”
清华大学餐厅服务员李哲亚在学生志愿者帮助下实现了大学梦,为让更多务工人员圆梦,他辞去一家互联网公司副总裁的职位,创办“青春梦想同龄同行”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帮助了3000多名务工青年通过成人高考园了大学梦。
“新疆也有很多爱学习的务工青年,能否考虑在新疆开设公益补习班?”一位青年志愿者向李哲亚发问,第一次来乌鲁木齐的李哲亚坦言目前条件不成熟,待研究出具有稳定造血机制的公益模式后会考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