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题为“中国在搜寻客机行动中被认为伤害与帮助一样多”的报道;4月16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在其网站上刊登了题为“航班搜寻暴露中国式危机管理”的文章。这两篇文章都将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国在搜救过程中发布的卫星照片、水下信号监测等“一系列失策”“延误了搜寻行动”,“中国不愿意和其他国家合作”,中国的“汇报体系”“反映出中国集中式的指挥结构毫无必要地拖延了信息传递”。
这样的论调让许多人感到莫名奇妙。细细探究之下,这两家西方媒体根据选择性的论据得出的结论,也颇为自相矛盾。
《纽约时报》的报道称,“在搜救行动的第一周,中国发布了据称在南海附近疑似残骸的卫星照片。但是,这些物体随后被证实与失联客机无关。有马来西亚官员指责,中国浪费了其他国家的搜救时间”。暂且不去求证是否真有马来西亚官员发出了这种指责,仅一个问题就足以使这种指责站不住脚——发出“疑似残骸”卫星照片但最后被证实与失联客机无关的国家难道只有中国吗?比如说,3月20日,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发布在印度洋发现的疑似马航客机碎片的卫星照片;4月4日,澳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前从卫星图片上得到的线索均证实与失联客机无关。
事实上,自搜救行动开始以来,参与搜救的多个国家都陆续公布过发现疑似油污带、疑似物体等信息,即便最后被证实这些发现与失联飞机无关,人们也认为这是搜寻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正是因为“疑似”才需要去“求证”,难道因为“求证”结果与预期不符,之前发布“疑似”信息的做法就是错误的,就应该被指责吗?如果一定要指责的话,那也应该“一碗水端平”,为何单单指责中国呢?
《纽约时报》还在报道中引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战略政策专家林和立(Willy Lam)的观点说,“很明显中国缺乏精密设备”,“根据官方的宣传,中国应该派出的是最好的力量和设备。因为,中国政府的威望正受到威胁,而且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家属的巨大压力”,“尽管有很多传闻说中国建立起了先进的军事力量,但在此次行动中,中方并没有展示出什么。”但是,该文又在另一段中用“中国威胁论”的腔调指出,“搜救也同样让中国突然间与地区竞争者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这些竞争者对中国军力的快速扩展感到不安,也对中国意欲在更广的地区投射力量感到不安。”
一方面语气颇酸的嘲笑中国“设备落后”,“技术达不到还一定要逞英雄给国人看”,一方面又不忘渲染一下“中国威胁论”,这难道不自相矛盾吗?人们不禁会反问,如果中国真的如此羸弱,威胁又从何而来?
《华尔街日报》在16日的刊文中,还提及了中国“海巡01”4月5日宣布侦测到疑似信号一事。《华尔街日报》援引一位西方军官的话说,“在中国‘海巡01’船携带的探测器探测到信号后,中国调查人员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而不是通知已经在南印度洋上的附近船只和飞机。上述军方官员说,这样的汇报体系,反映出中国集中式的指挥结构,毫无必要地拖延了信息传递,让其他搜索人员感到沮丧。”
按照该文的逻辑,中国船只发现疑似信号以后,应该立即与周边其他国家的船只与飞机分享。但事实上人们依稀记得,中国“海巡01”号船宣布侦测到信号的当天,就有美国专家跳出来在美国媒体CNN上指责中国草率公布信息,并质疑中国的海巡船设施简陋不可能侦测到信号,云云。
于是可以设想:如果中国船只在发现疑似信号后没有将这一信息上报评估,而是按照《华尔街日报》“希望”的那样,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分享给附近的其他搜救力量,那么,中国无疑将坐实CNN所抨击的“信息公布草率”罪名。
说到这里,事情已经很清楚。西方媒体之所以选择性地看到一些事实而忽略另一些事实,之所以会得出如上结论,作出如上指责,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戴着“傲慢与偏见”的有色眼镜。
在西方媒体的视角中,中国如果不及时公布最新发现的信息,会被扣上“不透明”、“罔顾人命”的帽子;中国如果在第一时间公布信息,又会被指责为“草率”、“干扰搜救”;中国如果审慎一点,将信息向上汇报评估后再发布,便是“毫无必要地拖延了信息传递”。
不管中国怎么做,在某些西方媒体看来,都有可指责的地方。套用一句“情场”的流行语来说——“他不爱你,你哭是错,笑是错,连呼吸都是错。” 在一些西方媒体的眼中,中国似乎正处在这样一种“哭是错,笑是错,连呼吸都是错”的境地。
既然怎么都是错,在笔者看来,这句流行语还应该加上下一句:“他不爱你,你哭是错,笑是错,连呼吸都是错。所以,还理他干嘛呀!”
当然,我们也希望西方媒体有一天能够摘下有色眼镜,将世界的本来面目看个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但我们也知道,在西方一些人长久以来对中国心存偏见的思维定式下,这种“美好愿望”短期内恐怕无法实现。因此,与其费口舌去与其争辩,倒不如尽好本分、做好自己,本着对国人负责、对其他国家参与搜救的伙伴负责的态度,继续努力参与搜救。这些努力,即使是沉默的,世人也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