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工商局’……”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210室的门口,四五个身着正装的年轻人正忙着讲解流程、递材料……,230多平方米的“办事大厅”里,“工商局”、“税务局”等职能部门的桌子摆成一排,同学们有的咨询,有的填表,井然有序。
在这里忙前忙后的,不是真正的“公务员”,而是哈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的学生干部,他们正在指导刚刚入驻这个创业实训平台的新公司办理注册手续。
2009年5月,哈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成立。不到5年里,这里已经走出15家实体公司,孵化100余家虚拟公司,所属公司的年营业额已达300万元,一些公司在校园内已是家喻户晓。
“原来注册实体公司这么多学问,在各‘部门’走了一遍,比上了一趟专业课还充实”,千百度工作室负责人李强感慨地说。
创业联盟是由校团委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一个虚拟公司群。联盟为各公司发放“虚拟营业执照”,提供小额贷款作为虚拟运营成本,并为创业团队配备必要的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通过降低学生的创业成本,帮助公司高效运转。
创业联盟成立至今,有一些发展较好的公司有了注册实体公司的想法,但是面对复杂的手续,一些公司的负责人选择了放弃。“为了让创业联盟真正起到实训功能,我们设置了办事大厅。”校团委书记史波说:“公司负责人必须经历公司注册业务操作流程,从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为以后实体注册积累经验。”
作为创业联盟幕后的支持者,校团委与各个公司“共进退”。创业联盟主席李海鹏介绍说:“在团委的支持下,创业联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孵化体系,即公司招标、公司入驻、虚拟注册、发放执照、考核监管、资金扶持、导师培训等。”
在创业成功的大老板面前说学生子公司的成功,拿一个每月最多3万元利润的虚拟公司和一个每年有上千万元效益的实体公司相提并论,可能会被人笑话。但是,创业联盟孵化的虚拟公司的确走在了校园创业成功的道路上。他们说:“生活中处处是商机,只要你努力,就能创造出财富。”
战一方的创业想法,来自大一刚入学时一段团购篮球服的经历。“可能是因为生意太好了,所以店老板很‘牛’,不管买多少件都是‘一口价’,这让我很反感。”后来,他发现很多地方销售的篮球服比校园店铺里的便宜,而且批发经营还有不小的利润,于是就做起了销售篮球服的生意。
2013年9月,战一方收获了第一单生意——一些同学购买了几十件篮球服,他一下子就有了800多元收入。如今,战一方的稻草人工作室已经和多家服装厂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定期到工厂批量加工校园团体服、院系服装等,纯利润从3月的3000元增加到如今的月均两万余元。雇员月薪最高已达3000元。
在启航活动中心实体创业区“小不点”生活馆里,张丽娜在热情地接待顾客。虽然已经聘用了8名学生来打理店里的生意,她还是喜欢亲自接待顾客。“我很享受这种与人交流的方式,能帮助大家选到合适的礼品,我觉得特有成就感!”在读工科博士生、黑龙江省优秀毕业生、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主席团执行主席……这一系列光环背后,她更珍惜“CEO”这个称号。
“‘小不点’生活馆之所以叫‘小不点’,是因为刚刚成立时确实很小——180元起家,一个借来的小柜子,稀疏地摆放着一些化妆品。”5年前,张丽娜挨个寝室推销商品,每天晚上为小小的盈利兴奋不已。如今,看着“小不点”生活馆满墙的奖状和“经营管理标兵”的流动红旗,张丽娜心中对联盟有着说不出的感激之情。
“大四下学期,我和3个室友想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恰逢联盟成立,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竞标。联盟不但没有嫌弃我们项目小、技术门槛低,还为我们解决了办公场地、营业场所,我们很幸运。”张丽娜说。
“当我们为制作柜子的2000元费用愁眉不展时,创业联盟为我们提供了无息贷款,而且可以分期偿还,为我们这个初创期的小店‘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张丽娜说。如今,“小不点”的经营范围,已从单一的化妆品逐步扩展到礼品、饰品等项目,营业场所也逐渐扩大到30多平万米的独立场地,年营业额30余万元。
大学生“虚拟注册、实体经营”的创业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使大学生提前认知企业文化,实现同市场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实体创业成功打下坚实基础。这个创业平台的建立、扩大、完善,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田文佳 贾天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