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感情结束,当事人总会追问因由。朋友A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和对方的生活环境差异过大,但根据我的了解,事情没有这么简单。A和女友的差距,不在生活环境上,那是表面现象,他们根本的差距,体现在情感能力上。一个深沉细腻的女孩子,恐怕无法忍受这样一个男人,两个小时一次电话:“你在哪儿?路上?不对啊,听不到车的声音,你有事可别瞒着我。”
去年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电影《阿黛尔的生活》,讲的就是这回事。导演起初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对相爱的女孩的“社会差距”。阿黛尔是移民后代,家境平平,即便有重要的客人上门,父母用来待客的,也不过是意大利面;艾玛却来自艺术世家,自己也是画家,父母性情洒脱,饭桌上的菜肴精致可口。她们的人际环境,也大有不同,阿黛尔的同学粗俗野蛮,艾玛的朋友却多半是艺术家,温雅而有风采。几个日常生活场景对照下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她们走不到一起,迟早得分开。电影的结局,也印证了我们的预期。
略微深究一下,却不难发现,她们最大的差距,不在于物质是否丰裕,而在于精神世界的丰裕,她们的分歧,是情感能力的分歧。阿黛尔欠缺精神追求,尽管艾玛一直鼓励她多写点东西,她始终置若罔闻,她在意的,是自己是否被陪伴,是否得到重视。她和同事出轨,被艾玛发现,她给出的理由是自己太孤独了,当这个理由出口时,艾玛眼神里的失望,说明了一切:这么久了,阿黛尔还是没能改变她的游移、脆弱、瘠薄,她的情感能力,始终停在不成熟的阶段。
有一种强调“门当户对”的婚恋观,曾经很经典,很有代表性,也很受诟病,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当事双方的资财、地位、社会资源务必要对等。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对“门当户对”有新的认识,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求对等,落脚点应该是情感能力的对等。
情感能力包含许多内容,最重要的,是感受力、专注力,以及沟通、识别、自控、自省、自我改造的能力。勘察一个人情感能力的层级,主要看他或者她,是不是能够捕获生活的美感,能够感受到他人的人性之美,能够持久地建设亲密关系,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拥有足够高的情感能力,才能跳出足够圆熟流利的亲密关系之舞。
不过,情感能力,是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往往和生活环境的层级成正比。这才是“门当户对”这个说法里,一直被掩盖、隐藏和误解,但是最重要的含义。相近的阶层,情感能力也会比较相近,追求阶层的对等,为的是情感能力的对等,情感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阶层的提升,这两者一直在互相表述。
这也是蔡健雅那首《达尔文》的真正意图,幸福绝对不是取决于爱得深,而在于能否“学会认真,学会忠诚”,进化成更好的人,“没实力的就有被淘汰的可能”。一个人的进化,不只是阶层的进化,也是情感能力的进化,这两者同时发生,进化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