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提出

高考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

本报记者 李洁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19日   03 版)

    近两年,有关高考改革的各种论调层出不穷,高考到底该怎样改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已然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第五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日前在京举行,论坛上,来自不同方面的教育界人士聚集在一起,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高考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核。

    “逻辑体系和科学方法奠定了西方科技的发展。”论坛上,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杜国平向参会者介绍了思维能力培养在西方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欧洲,中世纪时,西班牙人彼得所著的《逻辑大全》就已再版了150次,是再版次数仅次于《圣经》的书籍;在美国,从孩子5岁到上大学,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逻辑教育目标,美国当前的三大考试,GRE、SAT和GMAT,都有相当比例直接测试考生逻辑能力的试题。

    受此影响,杜国平观察到,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开始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国内的公务员考试也早就开始考查应考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从中受益,他由此呼吁,亟需在高考中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考查。

    “当前学生普遍存在思维广度窄、深度浅的问题。”海淀实验中学的高三班主任窦雪松老师,对当下高中生逻辑能力的缺乏忧心忡忡。他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尽管非常强调且重视阅读,但阅读耗费的时间和期望通过阅读达到的效果往往不成正比,进一步探寻,窦老师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整合能力,无法将阅读到的东西重新进行逻辑梳理。

    语文高考试题在这方面的引领作用显然缺位。清华附中上地学校教授语文的翟暾老师分析了2013年全国的17套语文高考命题(自主和全国命题),他发现,无一例外,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到错别字、多音字,洋洋洒洒,包罗万象,所有基础的知识点全都考核了一遍。翟老师认为,这恰恰暴露了当前语文高考命题严重的恐慌症和不自信症,也显露出当前教育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的严重缺失。

    在这位教学一线的老教师看来,很多知识性的东西从孩子上一年级就开始学了,反反复复学了12年,完全可以让孩子在下面自行完善,教育的重点,更应该落在教会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上。而作为教学风向标的高考,也应该在出题上向这个方向倾斜。

    翟老师认为,这一点上,我们实在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学习。他列举了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学的题目,只有两道题,陈寅恪先生出的。第一道是对一个对子,第二道是以“梦游清华园记”为题写一篇作文。谈到为何考对子,陈寅恪先生给出了四个理由:可以考查学生是否能区分实词虚词,是否懂得平仄,读书的多少与语藏的丰富与否,思想是否具有条理性。相较而言,翟老师认为当下的语文高考颇有些“抓目不抓纲 治标不治本”之嫌。

    北京35中高中部的黄校长非常认同上述观点。他说,当前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兴交流方式夹裹着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知识极度碎片化,严重阻碍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而中国自古在思想文化方面比较窄化,导致我们从来不缺谋略家,却很难产生伟大的思想家。为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从近处讲,非常有助于学生整个认知体系的构建,从长远看,有助于整个国家思想文化的建设。

本报记者 李洁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5月19日 03 版

院士们到底享受啥待遇
高考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
没有塑胶跑道就搞不好学校体育?
科学隧道3.0科普展览开幕
视力下降是学生体质最突出问题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