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5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风尚

照片里的多元中国

本报记者 张黎姣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20日   09 版)

    《谁·看》的展览作品

    “先看一下,告诉我们你觉得这些照片有什么区别?”近日,在北京798艺术区的映画廊,名为《谁·看》的摄影展以一个疑问句开场。21位中国摄影师、21位外国摄影师以“中国”为题,用80幅照片展现出不同人的“中国视像”。

    这些画面包括:在雾霾中卖恐怖面具的小贩;北京长辛店养老院天主教教会中翻阅圣经的老人;在家等待被迎娶的新娘;一个穿着标有“rage(愤怒)”字样T恤的残疾人坐在轮椅上;走在芭比娃娃巨幅广告前的姑娘;停车场里一尊被遗弃的佛祖;火车站里揣着中华烟的“民二代”……

    5月17日,特地从哈尔滨来看展览的小宇被这些照片弄糊涂了,要不仔细看摄影师的名字,她很难区分摄影师的国别。后来她看出了规律:中国摄影师更关注市井,外国摄影师更愿意拍摄我们所回避的东西,“他们照片的调子比较灰暗,而从中国摄影师的照片中至少可以看到希望”。

    在小宇看来,外国摄影师镜头中的中国更像是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他们看中国,就像我们现在看朝鲜似的”,小宇认为这其中暗藏着一种奇怪的“时间差”。

    同样是看展览的观众,一京则不满地说:“中国摄影师拍中国的部分显得很成体系,外国摄影师的部分太混乱了,他们并不懂中国。”

    当然,也有观众在看到一幅照片拍了五道口一幢破败的居民楼的角落躺着一个裸女后,小声骂了一句。事实上,经策展人那日松解读,这种拍摄方法在国外很普遍,摄影师只是觉得这样拍好玩儿,与中国的现实并无关系。

    每个人对照片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他们看到的故事也不尽相同,这就是《谁·看》的策展人想要的效果:让照片自己说话。

    这些看似主题一致,其实表现内容千差万别的照片并不“专业”,展出的照片全部来自网络,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FLICKR,以及一些专业摄影网站。摄影师更多是业余爱好者。最有趣的是,想出这个点子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操着一口京腔的美国演员——曹操。

    “在很多方面外国人和中国人差不多,但拍出来的照片却不一样,我觉得这事挺有意思。于是我就想有这么一个展览,关于外国人拍中国和中国人拍中国的区别。”2013年6月,曹操带着几十幅他精心挑选的照片来到798艺术区,他走进好几个画廊讲自己的想法,结果对方总是不客气地将他“请出去”,直到遇上那日松,这个点子才被肯定。

    “他的照片并没有太多打动我的,因为我做职业策展人,见过很多优秀的照片,真正打动我的是这些外国人拍中国的照片很‘真实’。”那日松认为,从前一些外国人拍中国,都有不同目的,或为不同机构服务,但曹操选的摄影师几乎都是旅游者,他们拍中国是为了分享,这与职业摄影师不同。

    策展人认为,这些照片至少可以反映出:作为个体的摄影人对于“当代中国”的不同视角、不同表达、不同态度,正是这些“不同”,让我们对照片本身和照片背后有了更开阔的理解。

    “整个展览都是对这个时代的讥讽,只不过中国摄影师讥讽的层次更深,因为他们接触的生活更深入。能看出来外国人对政治和民生的猎奇,中国人更多是用批判的心理在拍。况且他们能读懂的东西不同,中国人能读懂中华烟、红小兵,老外只能读懂芭比娃娃、毛主席。”一位学习摄影专业的观众这样说。

    那日松和曹操也发现,外国摄影师会对中国标志性的、符号性的东西感兴趣,会对中国目前发展阶段宏观的矛盾比较敏感,比如有个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一张毛泽东的雕塑,还有个外国摄影师拍摄了城市中的废墟与繁华,画面的形式感很强。中国摄影师则更关注具体的群体,更能体验到每个群体内心的呐喊。

    在留言板上,更多观众写下他们所观察到的“不同”:外国摄影师生产轻喜剧,中国摄影师生产闹剧;中国人看到的是生活,外国人看到的是惊喜……

    而由这些不同,也可看到一些共通的东西,曹操说:“每张照片都是故事,有的故事是:这就是中国;有的故事是:这就是人类。”

伟大的大学要有伟大的博物馆
一周
展出你的家书
照片里的多元中国
南京博物院首次开放文物库房
“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首次来华
“设计猫”玩转北京国际设计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