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扶贫款从市到县被侵吞40%,从县到乡又被克扣40%;一张小农机具秧盘的国家补贴2毛5分,农技站就克扣1毛8分,站长还要贪3分;一个售价数百元的骨灰盒,民政干部也要拿15元回扣……近年来,腐败现象正向一些人们心中的“清水衙门”蔓延,有些部门甚至成了腐败“重灾区”。(《北京晨报》5月22日)
看到这条报道,再想到很多现实,让人不免产生这样一种疑问:像扶贫办、农技推广站、民政局这样的“清水衙门”,如今都出现了贪腐现象,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究竟还有没有真正的“清水衙门”?
所谓“清水衙门”,是指没有油水可捞的部门,这样的部门要么是清政廉洁的部门,要么是缺少审批权和财权的部门。过去,这种部门的官员在官场上似乎“低人一等”,很多人也不愿意到这种部门来工作。如今,“清水衙门”也变成了“浑水部门”,曾经的“廉洁官员”也变成了腐败官员。
何以如此?似乎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部分“清水衙门”过去涉及的是民生领域,随着最近几年国家对民生领域投入越来越大,这些部门既有钱又有权,所以就滋生了腐败。其二,由于我们长期以来重视监督实权部门,轻视或者忽视了“清水衙门”,就给了这种部门官员贪腐的机会。
另外,是因为我们对权力还缺乏充分认识。事实上,任何一个部门多多少少都有一定权力,不管权力大小,只要监督不到位都有可能“出轨”。还有,任何一个部门官员贪腐,都是“鱼有鱼道,虾有虾道”,从表面上看没有贪腐机会,但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笔者以为,“清水衙门”变成“浑水部门”至少给我们三种提醒:其一,如果再把某些部门当成“清水衙门”,可能大错特错。从各种腐败现象来看,似乎没有完全廉政的部门,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事业单位或者司法部门,都曾经出现过各种腐败现象,即腐败似乎渗透到了每个部门。
其二,意味着反腐成本更高,难度更大。因为腐败面扩大了,而且涉及很多细分领域。过去,无论是体制内监督还是体制外监督,基本上都是监督重点领域重点部门,但今后,监督恐怕要全覆盖了,否则,就会出现监督漏洞,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腐败,带来更大的损失。这对反腐工作是巨大挑战。
其三,不管什么部门出现腐败,都要从根本上来反腐。比如,公开所有部门官员的财产,“清水衙门”的官员自然不能逃避监督。再比如,在预算编制、审议、决算、审计等环节强化各种监督,尤其是详细公开各种资金信息,腐败官员再狡猾,也逃不出好猎人的眼睛。
也就是说,要以最坏的想象来监督权力、治理腐败,应该以“世间没有‘清水衙门’”的态度与决心来监督大小部门、大小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