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4日电(记者刘世昕)74个按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中,仅有4.1%的城市达标;长江、黄河等10大水系的国控断面中,9%的断面为劣五类水质;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9.6%……这组不容乐观的数据引自环保部今天发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在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看来,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针对现有环境问题,中央层面已经或即将启动一批治理方案。
对大气的治理,国务院2013年已经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10个方面的治理措施,中央财政还安排50亿元对京津冀大气污染进行治理。
李干杰说,目前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正在制定。
水行动计划拟从两个方面改善水质,一方面是抓好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较好水体的水质保障工作,保证水质不下降、不退化,另一方面是要针对已经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尤其是影响群众多、公众关注度高的黑臭水体,下决心整治,大幅减少甚至消灭。
不久前,环保部发布了全国土壤调查报告,土壤污染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李干杰说,正在拟定的土壤污染防治规划要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切断各类污染源,有效遏制土壤污染扩大趋势。实施土壤治理修复工程,努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一些建设工程处理不当甚至引发群体性环境事件。对此,李干杰今天说,造成这类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建设强度和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规划布局不尽科学、不尽合理,引发群众不满。
另外,李干杰补充说,有些单位、有些项目存在比较突出的违法违规开工建设甚至运行的情况。还有些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信息不够公开,公众参与做得不到位,对公众存在的一些疑虑不能进行及时解答、有效宣传,从而加重了公众的疑虑、不信任。
李干杰说,地方政府和项目单位在决策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同时要扎实做好公众参与和舆情引导工作,切实保障好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李干杰还特别指出,环保部已经高度重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环评文件的审批过程中要将公众参与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审查,审查相关建设单位开展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