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三环路的喧闹与繁华中,丹麦驻华使馆建筑群是一个幽静的所在,其四合院式的外观和北京老胡同般的格局,在绿树掩映下显得韵味十足。
2014年6月5日是丹麦驻华使馆建筑群投入使用40周年纪念日,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与博恩布施(Bornebusch)建筑事务所的李奥·维拉德森(Leo Villadsen)带领记者团参观了丹麦驻华使馆,介绍了馆区的历史及其建筑设计理念。
丹麦驻华使馆于1972年动工,1974年落成并投入使用。使馆的设计和建筑由丹麦著名的建筑师盖尔特·博恩布施(Gehrdt Bornebusch)承担。建筑群既体现了简约和现代的北欧风格,又融入了中国元素,将四合院和胡同的概念运用其中,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
博恩布施先生的学生、博恩布施建筑事务所的李奥·维拉德森介绍说:“一个好的建筑,就是既要考虑到其功能性、实用性,又要注重其美观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最重要的是,它应该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美。”40年前,北京三环路周边还多是低矮的房屋,丹麦使馆四合院式的建筑与老北京的风格丝丝入扣、水乳交融。使用灰色的砖块作为建筑材料,则是博恩布施先生另一个得意设计。因为砖是不怕旧的,相反,它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好看。“现在的使馆建筑,的确比40年前还要美。”李奥·维拉德森先生说。
“砖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材料,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中国和丹麦都有着悠久的用砖建筑历史,丹麦使馆的建筑很好地把两国对砖的运用结合在一起。”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教授点评道。
裴德盛大使说,在任丹麦驻华大使之前,他曾出任丹麦驻美国大使,住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大使官邸,那里也很漂亮,可以说是金碧辉煌,但他个人却更偏爱中国的这种四合院。因为住在这里更舒服。丹麦使馆建成后,当时美国驻中国大陆联络处主任(相当于现驻华大使)乔治·布什曾来参观,并对其大加赞赏。
“使馆建筑群的设计结合了丹麦实用主义的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裴德盛大使介绍说,“使馆内很多内部庭院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元素。它们既美观又舒适,给我们带来平静和清新的氛围,使我们暂时忘记了身处北京最繁忙和嘈杂的区域之一。”
吕品晶教授解释说:“丹麦使馆带庭院的建筑、对内开放的做法吸取了北京四合院的理念,即对外封闭,对内则是向着庭院开放,通过透明的门扇和窗扇,面对庭院。中国哲学观和西方哲学观的结合形成了这种建筑格局。”
吕品晶教授认为,丹麦使馆对馆区空间的处理也非常精彩,借鉴了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精华,例如把游泳池和网球场用墙围起来,满足了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要,同时墙又分隔了外部空间,创造了胡同的感觉。这种做法在丹麦是前所未有的。丹麦使馆建筑群从空间建筑设计方面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案例,它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结合,形成了完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