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声鼎沸、交易员举着报价单大声叫卖,到一个个屏幕上红绿不断闪烁的终端,再到机器自动下单选择最优价格,华尔街的改变不是在瞬间完成的,其背后是由发现了数据秘密的程序员,写出算法,让机器一点点侵蚀交易员的工作而进行变革的。
托马斯·彼得菲就是众多程序员中的一个。他通过纳斯达克的数据线获取信息,利用算法分析市场,迅速作出交易决定,然后将交易单通过一团连接线,再传回纳斯达克终端的内部。这台交易机器因为简陋而显得丑陋和怪异,但在1987年,这是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交易机器。更重要的是,托马斯·彼得菲写出的算法包含了一个高明的交易员在决策时所考虑到的全部因素。其不同之处在于,电脑运行算法、核实价格、执行交易所用的时间要远远少于人工操作。
托马斯·彼得菲的机器交易之所以被纳斯达克监督员发现,是因为他快速而不断上升的业绩。之后,托马斯·彼得菲成为身价超过50亿的富翁,美国最有钱的人之一。
这是今年6月出版的《算法帝国》中开篇描写的故事,读起来让人惊心动魄。以托马斯·彼得菲为代表的程序员发现了交易背后的数据关系,就像推倒了长长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算法从此改变金融。而《算法帝国》则既像科普读物又像纪实小说。
算法这个词源自公元9世纪一位波斯数学家,是程序化运算或自动运算的统称。虽然算法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大显身手,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以华尔街为例,随着新代码层出不穷,硬件不断换代,华尔街交易速度和交易量持续上升。不断复杂化的算法和自动化机器,让华尔街成为算法比拼的战场。
但是算法不是万能的。2009年下半年,坐落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英菲尼资本管理公司两次算法失控,导致市场暴跌;2010年5月,美股“闪电崩盘”,万亿美元市值蒸发,程序化交易的弊端敲响了警世钟;2011年4月,亚马逊书店一本研究遗传学、晦涩难懂的旧书《苍蝇的成长》,售价居然在几天内飙升至2400万美元,人们发现涨价的幕后推手是两家书商设定的自动比价算法……
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虽然算法在出现漏洞时,人们会及时反思,但是算法的界限依旧每天都在被突破。甚至在一些产业中,算法已经开始取代人类:预测某首歌曲的流行度,预测某部电影的票房,预测体育赛事的结果……科学家和程序员们也在乐此不疲地开创着新的算法。
如,无人驾驶的汽车已经不是科幻;机器写出来的诗歌意境深远优美,谱的曲子让音乐人误以为是巴赫原创;机器人医生已经开始配药并诊断疾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甚至开办了一家仅由一台机器人管理的药房;通过机器对人的思维和语言学习,美国航天局挑选出性格和判断力更适合的航天员……
算法支撑的各种应用席卷而来,正像麻省理工学院首席研究科学家安德鲁·麦克菲所说的,算法正向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从市场营销到看病吃药,从扑克游戏到流行音乐。至于人类到底是控制还是被控制,作者在书中意味深长地写道:“你很有可能统治世界,如果没有机器人抢在你前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