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2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用青春坚守在生命的高地

——防灾科技学院为国家防灾减灾培养优秀人才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26日   06 版)

    提起胡应顺的名字,在防灾科技学院无人不晓,就是在全国地震防灾减灾领域也赫赫有名。1997年他毕业于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专业,当年23岁的他,伴着青春与梦想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雪域高原,走向了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地震台,一干就是近20个春秋,他与我国地震防灾减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99年西藏自治区在那曲建成了全国海拔最高的高原地震台,填补了藏北地区30多万平方公里无地震监测的空白。胡应顺作为新一届年轻地震科技工作者自愿到生活条件艰苦、空气稀薄的那曲高原,成为了全国第一位在4600米高原台站工作的地震科技工作者。建台之初,他独自一人到那曲做前期安装准备工作,没有取暖设施,就用牛粪解决燃眉之急。无论在零下30摄氏度的野外检查线路,还是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室内检查仪器故障,对人的生存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据学院领导讲,胡应顺是防灾科技学院数以万计的学子中优秀的代表之一。西藏作为世界最高的地方,属于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 空气含氧量只有零海拔地区的55%。而地震台网又恰恰设在远离人烟、不适宜居住的地方,工作条件、自然环境可想而知。一个年轻人远离城市的喧嚣,默默无闻,耐住孤独与寂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长年坚守在雪域高原,为我国的地震科研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监测资料,谱写了防灾科技学院优秀学子无悔的青春赞歌。

    事实也正像学院领导讲的那样,我们也从胡应顺的先进事迹中感受到了他的无悔选择。特别是当一组组科研数据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他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更加坚定了他扎根高原的决心与信念。一次,他回到母校与同学们座谈说出了这样一番话,青春理想是什么?青春和理想就是刚毅的坚守、是淡定的希望、是时代的召唤、是无悔的选择。胡应顺发自内心的话语,代表了许多防灾科技学院莘莘学子的心声。

    那么,防灾科技学院是怎样培养优秀学子的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就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是防灾科技学院打造特色品牌的核心基础。这一特色归纳为“五大特色”:

    特色之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防灾科技学院主动适应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强化特色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人才培养中,这所学院以优化防灾减灾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品牌专业建设为核心,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建立本科专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专业调研论证和跟踪评价,实施分层、分类管理;以“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评价方式”为重点实施教学改革;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从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特色之二: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在这一领域,防灾科技学院,不断加强对防灾减灾专业群的研究与建设,巩固提高优势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做到协调学科关系,凝炼学科方向,明确各学科定位,促进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支撑和融合。为培养优质人才,学院采取吸收引进、培养提高和院所合作相结合的措施,逐步优化学科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创建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的科研队伍。特别是扎实推进院级重点学科发展计划,实施“院级重点建设”、“院级重点发展”、“系级重点建设”三层次学科发展,全面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高效化。

    特色之三:以人才强校为方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师资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扎实推进“281”人才工程;这是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学院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基本思路,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参加高级研修班、到国内外访学、到博士后工作站专题研究等方式,着力培养具有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同时,还进一步加大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以专业带头人、重点课程负责人、“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中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为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和培养更多的专业化人才搭建了平台。

    特色之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实现学校发展的现代化。目前,学校已经建成南北两大校区,形成了拥有8000多名大学生的精致大学。学院的发展策略是:不一味追求学生数量,而是追求人才培养质量,在特色、内涵上实现新的发展。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学院把重点放在北校区、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校园网等教学设施上,重点打造防灾技术与地震工程实验楼、北校区3#学生公寓楼、基础教学楼、防灾减灾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地震观测教学实习和科研试验基地、防灾减灾教育综合楼、国家地震档案博物馆等“八大工程”建设,为全面培养现代化的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

    特色之五: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全面构建一支以人为本、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生工作队伍,强化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成效,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同时,学院还不断深化心理咨询服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和困难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尤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和世界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防灾科技学院的科学发展和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四十春秋育人路,一曲桃李争艳歌。防灾科技学院作为我国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多人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地震系统70%的地震监测一线人员,80%的地震台(站)长毕业于学院,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在我国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所学院缘何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缘何培养出那么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对此,学院领导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用先进的思想去引领、用一片真情去培育一个个充满希望的学子;用丰富的智慧去开发、用深厚的文化去熏陶一个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心灵;用先进的理念去塑造、用辛勤的劳动去浇灌一个个未来的参天大树,让每一名学子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是防灾科技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的根本所在……

    (宏火 海霞)

国台办主任首次赴台参访
中宣部公开发布“时代楷模”先进事迹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行
图片新闻
维族博士生尼加提·艾买提的阳光青春之旅
用青春坚守在生命的高地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推行“1234”工程
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