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2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精品”蓝领:硬技能和软实力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记者 王素洁 实习生 刘言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27日   T01 版)

    6月25日,嵌入式应用开发竞赛在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参赛选手小心翼翼焊元器件。职业技能大赛素有“指尖上的高考”之称,要求选手的手上功夫过硬。 郑萍萍摄

    6月25日下午3点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户式中央空调安装与调试赛项首场比赛结束。五六个小时的“硬仗”下来,总裁判邵长波最大的感触是,看到了选手们明显的“共性”缺陷:“大家普遍在全方位优化设计方面有所欠缺,综合素养不足。”

    他举了个小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这一判断,比如制冷管道的设计和安装,缺少专业支撑,只是匆忙连接,而没有进行美观、水力平衡、用料、走向等整体考量。“要知道,户式中央空调是三分产品,七分安装,如果只求速度,就会在安装工程中留下很多工程隐患。”邵长波一再强调,要做出精品,还是得双管齐下,不仅会动手,而且会动脑。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来自空调安装调试一线技术的“共性”缺陷,也折射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锻造“精品”蓝领,硬技能和软实力一个都不能少。

    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人才缺口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个与市场需求对接最紧密的赛场上,几乎每一个项目都能找到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已有4年“参赛经验”的老赛项——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赛项,今年新增了“存储设备数据恢复和检测维修报告撰写”两项内容。该赛项总裁判梁长垠介绍说,尤其是数据恢复,既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热门和相对高端的技术,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你的U盘、笔记本、平板电脑里的重要内容因误操作而丢失,这时就需要进行数据恢复,而能够提供这类技术服务的人才在市场上绝对是抢手的。”

    作为今年新“入选”的户式中央空调安装与调试赛项,国内市场“风向标”的意味似乎更加浓厚。在邵长波这个制冷专业的“老兵”看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建筑的发展,户式中央空调将成为未来住宅空调的主流产品,它与家用空调器相比,更加舒适、美观、节能;与大型中央空调系统相比,又具备了初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现在美国户式中央空调要占到90%左右,日本占60%~70%,而我国还不足10%。”为该赛项提供设备的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拿出了这一组差距极大的数字,但他认为差距的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可以想见未来国内这个领域需要多少技能人才。”

    不论是“老项”,还是“新贵”,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赛项设置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特别是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变化来调整和设置比赛项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介绍说,这也是与市场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

    不过,与巨大市场前景和潜力相对的是,我国这些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存在一定缺口,而且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相对滞后,其职业技能和素养也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

    “就拿户式中央空调的安装与调试来说,设备已经是国际先进的了,但因为安装过程中对管路的优化设计考量不足,出来的还是‘次品’。”邵长波说。

    硬技能锻造的“漏洞”

    谈起今年技能大赛首次设置的中职组“电机装配与运行检测”赛项,来自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总裁判陈大路赞不绝口,“这些新实训设备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电机课教学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他所知道的国内中职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目前面临的普遍难题是:电机课上学生都是学电机机构、原理等知识,这对中职学生而言,枯燥难懂,“根本学不进去”,老师也越教越没动力,久而久之不少学校就将这门课取消了。而对整个产业来说,企业经过升级换代后,用的都是特殊化电机,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一体的设备,“在操作过程中几乎用不到电机机构和原理的知识,反而更讲究对电机的实际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到企业后就适应不了。”

    陈大路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最有效的知识,并且与企业和市场对接,而现在一些课程的设置显然没能做到这一点,“学生的硬技能也肯定不足”。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金牌”教练杜东则看到了导致学生技能瓶颈的另一个“漏洞”——教学观念。

    这位曾多次赴职业教育强国德国培训的教师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去德国考察观摩当地职校的课程,一位中国的职校老师“告了上课的德国教师一状”——“因为他觉得那位德国教师把一堆设备丢给学生,什么都不讲,老师只在一边溜达着看看,他认为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在院长面前打了个小报告”。

    后来,德方院长向那位中国教师解释,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能够把学生的手和大脑充分动用起来,激发兴趣,让学生先自己琢磨,然后再针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

    这个“小报告”让杜东感慨颇深,如果老师的教学观念是滞后的,一味想着灌输式的“填鸭”,那又如何真正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呢?

    软实力应有的分量

    连续4年赞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国内多家职业学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中盈创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孙昕炜,最看重的员工素质就两点:一个是专业技能,另一个是职业道德和素养。

    在孙昕炜看来,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是需要在学校里就得到规范和加强的,“学校是其身心成长的黄金阶段,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算职业技能高,不一定是个好员工,以后自己创业当老板,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也是中盈创信与职业院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培养电子信息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操作规范,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形成规范的职业素养,“这对规范市场也会大有裨益。”

    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做了多年招生就业工作的张子桐,对企业如何看重学生的“软实力”深有体会。今年该校的应届毕业生早被“瓜分完毕”,其中不乏北京铁路局、中海油、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等本科生、硕士生“挤破脑袋”想进的单位,甚至现在有150多名大二学生被天津地铁“预订”。

    “很多都是企业主动跟我们联系,想来招学生,除了有一技之长,企业普遍反映,我们的学生做事很有责任感,认真踏实,这些软实力也成了学校的金字招牌。”张子桐说。

    如何成就“精品”蓝领

    既有“软实力”,又懂“硬技能”的“精品”蓝领该如何培养?这已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久前,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会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发表讲话,强调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精品制造”,一个清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

    在“精品”蓝领的培养上,去过全球1000多家职业院校、跟职业教育打了30多年交道的陈继权认为,应该从企业的视角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并提出了“做学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负责引导,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的主动学习,师生利用先进教育装备技术和工具的教学。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大卫则开出了另一个“药方”,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把职业素养注入专业教学当中。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学生到实训场地来,从工具放置到材料使用,甚至身上的工装,都应该有“一定的规矩”,并将其作为真实职业环境下应有的规范,“这也是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

职业教育改革齿轮加快转动
职业大赛引领轨道交通学科建设
“精品”蓝领:硬技能和软实力一个都不能少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