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是值得山西运城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全长9670米的运宝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中条山隧道,经过武警交通第九支队官兵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终于顺利贯通。
它的贯通,将连通晋、陕、豫三省公路网,加速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是山西挺进中原、逐鹿沿海的又一条重要战略通道。运城到芮城之间逢雪封山、交通受阻的历史将得到彻底改观。
施工难度极大
2010年5月,中条山北麓,伴随着大型机械的轰鸣声,承载着运城几代人期盼和梦想的中条山隧道正式开工建设。
隧道施工现场位于中条山北麓,无水无电无路,弃渣场地紧缺。特别是竖井施工现场,位于海拔1200米处的半山腰,施工便道陡峭崎岖,遇到雨雪天气,车辆便无法通行,施工材料上不出,生活物资也只能靠手提肩扛往山上运送。项目部全体官兵不分昼夜、忍着饥饿、顶着寒风整理施工现场、搭建施工厂房。
比自然环境恶劣更大的挑战是施工难度大。隧道洞身长、围岩差,在深山峡谷中设计有两道通风竖井(1号竖井深319米,直径7.8米,2号竖井深396米,直径6.9米),且有渗水、溶洞等不良地质,施工难度极大。
武警交通第九支队从全部队范围内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项目班子,项目部主任尤世雄、总工杨占锋均为公路工程专业“科班”出身,有着丰富的隧道施工经验,测量、试验等关键岗位人员也都是全支队叫得响的技术骨干。支队还专门邀请全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史玉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等著名隧道专家对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评审、指导,帮助解决特长隧道及竖井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隧道施工现场距解州镇两公里,距最近的村庄1公里,人员、机械、材料进场必须穿越乡镇和村庄,对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部分群众开始以各种名义干扰工地施工。
为此,尤世雄多次到镇政府、村委会拜访协调,仅村委会就去了不下20次。通过耐心地向镇领导和村干部讲明部队的性质和担负的任务,终于赢得了理解和支持,人员、机械、材料得以进场。
解决特长隧道施工中的通风难题
特长隧道施工中的通风问题是困扰施工的一大难题。当隧道掘进至1000米以上时,就会遇到通风困难、空气浑浊、视线模糊等问题,既影响施工安全、官兵健康,又制约工程进度。
经过反复调查和试验,项目部将传统的送风方式变为巷道式通风,把左右洞连接成一个循环通风系统,并与喷淋降尘相结合,洞内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通风时间得以缩短,每月节约电费约15万元。
中条山隧道的两条竖井,是施工中又一难点。1号竖井深319米,采用传统的正井法施工,耗时1年8个月才得以贯通。2号竖井深396米,施工难度比1号竖井更大,工期只有6个月,如果继续采取正井法施工,无法完成任务。
对此,项目部对2号竖井施工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为反井法施工。反井法施工就是先从上至下钻一个25厘米的孔,再从下至上反钻,将孔扩至1.4米,然后从上面爆破开挖,成型整个竖井断面,石渣从孔中下漏至联络风道,经隧道正洞运出。正如项目总工程师杨占锋所说:“采用反井法是一大创新,它不但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安全风险。”
“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来到中条山特长隧道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由官兵“全家福”照片组成的亲情墙,每个官兵在进隧道前都要在亲情墙前驻足,提醒自己遵守安全制度。
为了严防塌方、岩爆、爆炸、摔亡等隧道施工事故,项目部投资138万元配置了集人员定位、路径跟踪、突发事件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级互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对洞内施工情况进行全程实时监控,随时了解地表构筑物动态,准确掌握山体和各种地质变化情况。
官兵一边施工,一边对隧道围岩进行超前检测和预报,针对不同围岩,采用留核心土开挖、上下台阶开挖、全断面开挖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挖断面,有效防止了塌方事故发生。
“在管理上,我们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安全管理人员宁可自己受委屈,不被理解,也要真抓实管,不要让事故悲剧发生。”尤世雄说。
项目部驻地史家坟村人多地少,群众生活比较贫困。部队进驻前,村子到解州镇只有一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很不方便。为此,项目部在2010年给村里提供了价值近十万元的水泥、河沙、石子等材料,帮助修建了一条水泥路。
路修通了,但是没有实业作支撑,村民收入还是难有提高。为此,项目部提议帮助村里建一个碎石场。经测算,碎石场每年能给村里带来利润近百万元。
“武警官兵视驻地为故乡,给村里建水坝,为村办碎石场免费提供石渣,还为驻地小学、福利院儿童捐献学习生活用品,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驻地村庄村支书史根明深情地说。
马祖胜 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