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河南封丘的一个普通家庭。虽说家庭条件一般,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却十分重视。父母从小以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想收获秋天累累的果实,就必须忍受太阳底下播种、锄草、施肥的辛苦。
初中三年级时,新开了化学课,我对这门课学习兴趣浓厚,第一次化学考试竟然考了100分,感受着老师的赞许、同学的羡慕,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最终以全县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县一中。
像所有高中生一样,清华北大也是我的梦想。3年高中,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两名。高考时,我的成绩比重点线高出几十分,怀着对军营生活的期待,我选择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大学时,我读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那时国内计算机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十分抢手,但也就是在那年,军委总部着眼适应未来新军事变革需要,招收我军首批“4+1”模式的初级指挥学员,旨在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
一边是叱咤疆场的梦想,一边是人才稀缺的热门专业。几番思索之后,我郑重写下申请书,从“最热”的计算机专业调剂到“最苦”的指挥专业,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的“士兵突击”。
“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听起来充满诱惑,但在实现目标的背后,不仅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适应严酷的军事训练与综合能力培养。入学第三天,我还没来得及欣赏大学校园的风景,一个5000米摸底考试就让我尝到了梦想的“代价”。此后,400米障碍、渡海登岛训练、战术训练、“三个一百”,都是家常便饭。
大学第五年,按照学制要求,我被分配到某机械化步兵学院学习步兵指挥,印象最深刻的是陆院传统毕业课目——“太行大拉练”。在为期13天的拉练过程中,我们要全副武装,每天徒步14个小时,行程近65公里,中间还要穿插防空袭、防化学袭击、模拟城市作战等课目。炼狱般的两周集训,让我在汗水中对军人的认识再次升华。
毕业后,我被分到了北京军区某团。野战部队当时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团机关楼是1950年代修建的二层老楼,很多分队还住在平房里。艰苦的条件、枯燥的生活、严格的纪律,几乎磨平了当初的雄心壮志。
我一度也想过放弃,但想想自己当初的梦想,就咬牙坚持着。到部队半年后,集团军组织参谋比武,我主动请缨,最终取得参谋专业第三名的好成绩。第二年,集团军组织选拔参加军区参谋比武考核人选,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实战化练兵”,一次训练就历时7个多小时:要求在20公里行程内完成按图行进、按方位角行进、判定目标点、手工标图、拟制文书、轻武器射击、信息装备操作、信息技术考试等八大课目。每天训练结束后,衣服都被汗水渍成了白色。在集团军选拔考试中我获得了银牌,最终代表集团军参加军区比武。
然而,“北大梦”这么多年来在我心中从未泯灭。随着工作能力逐渐得到部队认可,考研上北大学习信息技术成为我的又一个目标。
白天我和战友们一样摸爬滚打训练工作,业余时间我集中精力用来复习。那段时间面对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每天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一坚持就是大半年。塞外的冬天严寒刺骨,夜里有时零下20摄氏度,脚趾头经常都被冻肿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我如愿考取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工作经历使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校期间,除了刻苦钻研信息化知识外,我不忘自己综合素质的拓展。记得当时修的素质教育课考试是演讲比赛。思索再三,我将题目选定为《浅谈亮剑精神》。
“人生没有彩排,人的一辈子只有那么几个关键点,因此,必须善于把握机会,敢于亮剑。”我的演讲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研究生毕业后,我又回到了塞外部队。身边不少人劝我,“你都北大硕士毕业了,不如趁机办一下调动,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平台”。其间,上级机关和相关院校也几次有意调我过去,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留在基层部队。
回到熟悉的老部队,我被任命为通信股长,负责团队通信、信息化建设。当时随着以初级战术互联网为代表的一大批信息化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团队通信保障和信息化建设任务日益艰巨。
2012年夏天,我团在上级的编成内在军区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依托新装备参加“北剑-1208S”实兵对抗演习。演习通信保障要求野战条件下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语音、文电等多种手段达成上级指挥所、本级指挥所以及下属分队的通信联络。新装备配发刚一年,技术复杂、网系庞大、装备多样,实地实距检验新装备战斗力,我作为业务负责人肩负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圆满完成任务,我白天带头进行装备操作训练,晚上组织学习装备理论。演习前周密筹划,对每名官兵进行定岗定位、划分职责,细化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装备常见故障排除预案。
演习过程中,我们以高效、准确、不间断的通信联络保障,多次得到上级和本级首长的表扬。
从军15年来,历经一次次大项任务的历练,我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活,可以说是“与梦想为伍,与汗水相伴”。在坚守梦想的过程中,付出了青春与激情、经历了苦难与艰辛,换来了心灵的成长、意志的磨练、能力的提高。我也因工作成绩突出,被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作者为第65集团军某部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