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7月2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远程当事人“足不出户”视频开庭 80后90后用QQ、微信沟通法官

山城百姓告别“打场官司长层茧”

本报记者 田文生 实习生 屈霞 李璐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25日   03 版)

    7月23日,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的“车载法庭”驶入白沙镇某路,现场办案。该法庭集诉讼服务、巡回审判、法制宣传、执行指令、涉诉信访功能于一体,还能实现庭审过程的同步录音录像和上传,成为“五脏俱全的移动法院”。

    此前,这一“车载法庭”已深入田间地头,开庭审理了11起案件,让一批对法律知之甚少的群众在家门口旁听庭审。本报记者 田文生摄

    “我曾打算花1万元、跑10趟云阳,也要把钱追回来,不成功就不收兵。”回想起刚亲历的一起官司,重庆某电脑城的商家唐永胜感触良多,“没想到,我只跑了4趟、花了2000多元,就搞定了。”

    去年9月3日,重庆市渝中区的唐永胜通过网上银行向朋友谢红汇款4.9万元,却汇给了几百公里之外云阳县毛坝乡的陶红。

    一字之差的“谢款陶汇”,让唐烦恼无比,陶红却将“天降馅饼”分三次取出并陆续花掉。几经交涉后,陶返还了两万元,然后就“玩”起了消失。

    唐永胜只得提起诉讼,要求陶红归还不当得利。而云阳县人民法院远在300多公里外,忿忿不平的唐决定不计代价“死磕到底”。

    但他意外地发现,受理案件通知书上有一个用户名和密码,据此登录法院的公众服务网,可以随时查询案件进度,还能和法院便捷沟通。他的10多次咨询,都最晚在次日就得到了准确回复。

    “我只跑了4次,分别是递交诉状、开庭、递交强制执行申请和取款,这都是当事人必须在场的,因为事先在网上沟通了,办事很快,没花冤枉钱。” 唐永胜感叹,“这真是一个便民的好通道!”

    法官视频审理“不见面的离婚官司”

    唐永胜的经历和感触,只是重庆成千上万诉讼当事人的一个缩影。司法插上网络的翅膀,大大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重庆佳程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利琳介绍,过去,山城百姓有“打场官司长层茧”的说法,极言打官司时往返法院的费时费力。“而今,电脑就能搞定很多事情,‘长层茧’日渐成为历史。”

    变化源于重庆法院近年来推出的网络平台——对内的重庆法院工作局域网和对外的重庆法院公众服务网。

    “公众服务网”能网上立案、查询、咨询、浏览、旁听、观摩。该系统还与移动通信平台互通,审判流程节点变更、咨询留言回复等,均可自动发送至当事人手机。云阳法院甚至开发出了手机APP,原告、被告和代理人均可用手机进行浏览、查阅。唐永胜便是这套系统的获益者。

    重庆龙脊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文龙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平台的便利。“网络公开后,一切都变得透明,减少了当事人和律师的猜疑;此外,还减少了经常去法院的人,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支出。”

    云阳县人民法院江口法庭审理的一起离婚官司,让他印象深刻:一方外出打工,回家成本太高,法官在征得双方同意后,通过QQ视频审理好了这次官司,既省了钱,又避免了尴尬,当事双方都非常满意。

    上万次“电子送达”,缩短司法长跑时间

    2012年1月,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庭长施竹华点击鼠标,完成了该院的第一次“电子送达”——该庭负责法院民事、行政案件的传票、举证通知、应诉通知等法律文书的首次送达工作。而今,该庭累计已完成上万次电子送达。

    “只要当事人立案时,同意采用‘电子送达’,这套系统就能自动生成各种电子文书,法官点击发送,当事人就会收到手机短信提示,能在相关页面上下载。”施竹华说,“这类似于银行的网银,不必往返银行柜台,还不必排队。”

    她介绍,而今,该法院约30%的当事人会选择电子送达。“只要用过一次,就会选择继续使用。” 

    据施竹华介绍,江北法院还有专人电话询问送达情况,指导当事人使用,确保送达质量,“电子送达实现了98%的送达率”。

    目前,20家法院通过电子送达系统,成功送达8万余份法律文书。这意味着,累计节约了数十万元邮寄费用。

    重庆俊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浪凡,过去要花很多时间领取法律文书。“往返一趟,一般就得半天甚至更长。”如今,电子送达让他们平均每个月能节省两天时间,还不用担心途中的延误,“让律师对案件的准备时间更充分”。

    同时,这套系统还成了山城法官的有力“助手”。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管办副主任吴道敏告诉记者,系统能为法官“提示”案件的审判时限:案件处于正常审限的设置为“绿灯”;临近和超过审限的,则分别被设置为“黄灯”和“红灯”。

    重庆市高院立案二庭庭长赵虹则告诉记者,对于再审案件,过去需要提取基层法院的书面卷宗,甚至需要专人送来,“既费时又费力”。而今,绝大多数案件能足不出户地提取电子档案,“在再审期限由两年缩短为半年之后,这个系统的功用体现得更充分。”

    微信沟通,法官也用“互联网思维”

    法官用微信沟通双方当事人?听上去“潮”得很,而这已在重庆成为现实。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重庆,信息化建设是全市法院的“一把手”工程。在各种信息化平台的推动下,法官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思维”,创造性地将现代信息手段为司法所用。

    2012年5月,两家公司的老总因为合同纠纷而相互敌视,一见面就激烈争吵,“当面交流就像吵架”。

    永川法院的胡蓉法官使用微信,让双方代理人实现了有效沟通,两个老总开庭后便再未法院相遇,纠纷却得以圆满解决。“通过微信调解,双方不见面、争执少,还帮都在外省的原告、被告,省了时间和差旅费。”胡蓉笑着说。

    白明德是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第二人民法庭的法官。1988年至今,白明德一直待在法庭,为办案走遍辖区368个村寨,骑坏了7辆摩托车,被称为“摩托法官”。

    这位“传统”法官和辖区乡亲熟络,享受着调解结案的成就感,而他也在因互联网而改变。

    几年前,目睹庭里的法官用QQ远程视频调结了一起离婚案,省了在外打工当事人的奔波之累,白明德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强大。即便至今打字仍只会“一指禅”,白明德依然申请了QQ号,还开通了微信。“很多当事人是‘80后’甚至‘90后’,用QQ、微信,更方便交流沟通”。

    “信息化是法院工作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钱锋看来,信息化建设不仅让全市法院的审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也让司法的公平正义,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可感知”。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其特征是用户至上、产品至上、程序法治、开放共享,让最新的科技成果为司法所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提升工作水平、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钱锋说,“信息化在提升审判质效、改变法官思维、服务当事人方面的作用,不可限量。”

福喜变质肉为何能一路逃过监管
山东招远“全能神教杀人案”5被告人被公诉
山城百姓告别“打场官司长层茧”
河南首次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却遇“粥多僧少”
为堵“宴席腐败”比“随礼”更该设限的是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