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破解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难题

伊春经济转型调查

本报记者 刘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04日   11 版)

    伊春市翠峦林业局抚育河经营所的职工在采收木耳 王志富摄

    位于伊春市友好区的蓝莓基地 王志富摄

    伊春的蓝莓 王志富摄

    在黑龙江省东北部,有一座美丽的森林城市,名叫伊春。曾经,伊春人是骄傲的,从小兴安岭开发建设以来,他们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当初,人民大会堂建设所需的木材,很多就来自伊春。当时,这里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诗人郭小川目睹了充满热情的伐木场景,写下了“三伏天下雨哟,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的诗句。据说,伊春贡献的木材如果一棵一棵地连起来,可以很轻松地从地球连到月球。

    伊春人又是悲哀的。由于开发较早,他们遇到了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要难题,从“因林而兴”到“因林而衰”,到20世纪90年代,面临着“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林子越砍越少,生计难以维持,如何面对“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发展困局?

    这时,有一个伊春人引起了举国关注。他叫马永顺,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曾经,他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伐木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伐木之最。但马永顺说:“我已向大山许了愿,以前采伐了36500多棵树,今后我要上山栽树,还上这笔账。”从“伐木工人”到“造林模范”,马永顺带着全家人在荒山上栽植树苗5万多棵。后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伊春的经济转型经历了怎样的难题?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伊春人怎样解决眼下的发展难题?日前,记者前往伊春进行了调查。

    逼出来的转型

    “咚咚”、“咚咚”,一阵敲击声过后,一只只动物从林子里跑了出来,仔细一看,是黑色的野猪。这些野猪散养在小兴安岭深处,通过一些固定的投食点,对野猪进行喂养。由于是野外放养,每年都有一些野猪跑掉,再也回不来。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放养者滕俊江的信心。

    这里是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守虎山林场,滕俊江就是林场的一名职工。在停止采伐之后,他们组成了“合作社”,饲养这种“生态野猪”,是野猪和家猪交配繁育出的新品种。

    守虎山林场场长赵力告诉记者,这里森林面积广阔,生态野猪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经有野猪1000多头,市场价值超过了800万元。对此,滕俊江感受最深,他说:“养一年野猪的收入,相当于干了一二十年伐木工作。”

    1998年开始,伊春林区逐步调减了木材产量,1997年为240万立方米,到2010年已经减少到132万立方米。2011年,伊春全面停止了森林主伐,只保留了32万立方米的抚育伐和更新性采伐。2013年年底,伊春宣布“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

    同时,全市拟将218个林场(所)调整为121个。对于从山上撤下来的职工,移居到中心城区的,每户补助5000元,移居到中心林场的,每户补助2000元。目前,全市已完成55个林场(所)的撤并,搬迁居民13127户、30025人。

    不砍树了,人从山上撤下来了,怎么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很多林区人像守虎山林场的滕俊江一样,从事着养猪、种植等替代产业,并且,闯出了一条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新路。

    向林下要效益

    林区,多是山地,没有农田,一旦停止了伐木,等于砸了很多人的饭碗。而在保护树木的前提下,能够吃饱穿暖,进而发家致富,是基层林业工人面临的最现实难题。

    记者来到伊春市友好区的万亩蓝莓基地,这里是高寒地区,引进的蓝莓品种个大、味甜。引进了多家企业进行示范经营之后,成为伊春蓝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伊春市友好区曾经有大型的木材加工厂,而今,木材没了,工人们呢,他们在干什么?据了解,仅友好蓝莓绿源果业公司就在基地种植了1300多亩蓝莓,长期雇工80多人,季节性雇工多达200多人。很多贮木场、加工厂工人在这里找到了生计。正在参与“蓝莓博物馆”建设工作的李全说:“我们还是贮木场的职工,干的活儿更轻松,收入却比以前还要高。”

    双子河贮木场副场长郑喜贵说,贮木场停工以后,按照本人的意愿和能力,职工被分配到了护林抚育、建筑、种养、餐饮服务等多个行业,保持了待遇水平基本不变甚至更高,职工满意度很高。

    伊春的林下经济呈现出“红蓝黑”的特点,红是红松子,蓝是蓝莓,黑是黑木耳,目前,营造和改培红松果林2.27万亩,蓝莓蓝靛果等小浆果种植面积已达4.9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基地,黑木耳产量达6.4亿袋,产量2.7万吨,在全国占有重要比重。并且,黑木耳、红松子、蓝莓等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伊春森林猪”依托独特的森林成长环境,建立了全程可追溯的质量管控体系,正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市场品牌。据了解,2013年,伊春市林下经济产业实现附加值42亿元,已占林区生产总值的15%,从业人员达到17万人。

    因生态而改变的生活方式

    林区人靠山吃山,过去,不光以伐木换取经济收入,而且,这种“吃山”的生活方式也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做饭、取暖为例,林区百姓长期以“烧柴”为主,说是“柴”,就是将木头劈成小块,当地人俗称“子”。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林区人家家门口都堆放着成片的“子”。据统计,每年消耗烧柴近百万立方米,全市烧柴消耗令人堪忧。

    为此,伊春提出了烧柴改革这一事关生态和民生的重要课题,并成立了全市烧柴改革办公室。但改革传统的生活方式,谈何容易?伊春把这一重大命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一、解决百姓取暖和做饭问题;二、解决森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三、解决投资企业经济效益和当地居民就业问题。伊春人清晰地认识到,烧柴改革不仅仅改变传统的用能方式,也是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过程,更是棚户区改造、小城镇建设的配套工程。一个个利用新能源的热电、供热项目不断开工,造福百姓生活。

    伊春市委、市政府还提出了“第三次创业”,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型跨越。伊春林区野生药材资源可分为四大类600多种,总蓄积量达200多万吨,年允收量20万吨。药材资源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进入国家药典的就有98种。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平贝、满山红等天然、绿色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伊春把“林药”经济作为重要发展目标,进行了推进。目前,林药从业人员达到近6万人,总产值15.2亿元,附加值7.7亿元。

    对此,伊春市委书记王爱文说,停伐之后,不吃木材饭,老百姓吃什么?这方面,伊春人觉醒得比较早,在减少对生态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生产,这条路走对了,而且越走越宽,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水是干净的,空气是没有污染的,生态得到了最好的保护。

    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

    2013年和2014年,伊春两度被评为“中国幸福城市”。这是由媒体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开展的年度经济调查活动得出的结果。两次颁奖仪式上,伊春市领导都表示“我在伊春生活很幸福”、“市民对生活感到幸福,是对城市执政者最好的褒奖”。

    有的老同志很疑惑,当面向伊春市领导求证:“咱们伊春人收入水平并不高,你们是不是找人(关系)了?”

    他们不知道,这是由邮政部门、统计部门进行的客观调查,由当地居民填的问卷,与所谓的“关系”没有任何关联。由此,人们困惑,论人均收入,一线城市、特大型城市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为什么钱挣得多,却不一定感到幸福,反而会有生活压力和焦虑感,幸福跟钱有关系吗?

    “你幸福吗”成为一句时代标识用语之后,有人也会疑惑:伊春人是否“被幸福”呢?

    真正走进伊春,或许,你就会找到答案。这是一座森林覆盖率超过86%的城市,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号称“天然氧吧”。“伊春待客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这句话,传达着生活在“森林大公园”里的伊春人的自豪。在伊春辖区内,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有人说,生态文明是发展的反思,也是发展的提升,而对于伊春人来说,“生态文明是幸福感重要的源泉”这句感言显得格外真切。

    在伊春市金山屯区,记者见到了区长刘录江。正是在他的操持下,金山屯区利用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镇巨变,百姓都搬进了新建的居民楼,但刘录江却有些愁眉不展。原来,国家配套资金远远不够,大部分要靠基层政府自己筹集,因而欠下了大量债务。而对于刘录江而言,只要老百姓搬进新居“幸福了”,困难再大也可以解决。

    在金山屯区,记者看到,大量新建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已经不见原有的棚户区景象,只有找来过去的老照片,才能够看到昔日的样子。

    在汤旺河区,记者沿着泥泞的小路走进了新建的楼房。据了解,这里的居民一般把房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己居住,一部分用于家庭旅馆,出租给天南地北前来旅游的人们。“在转型的压力下,林场职工通过兴办家庭旅馆获得更多收入,也给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伊春市汤旺河区委书记冯玉胜说。    

    随着一句“南有三亚,北有伊春”的广告语,伊春的名声渐渐响亮了,知名度高了,到伊春旅游的人也逐渐多了。

    伊春早晚温差大,大森林特殊的调节作用,使得这里成为天然避暑旅游目的地。除了原始林观光、林海奇石、恐龙地址公园、汤旺河漂流等项目外,汽车风情小镇吸引着自驾车旅游者的到来。伊春,也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

    在伊春,记者感受着别样的林区发展景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让这座“因林而生、因林而转”的生态城市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刘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8月04日 11 版

报道法官辞职何必渲染“低收入悲情”
伊春经济转型调查
聘任制公务员如何实现“出口顺畅”
钟凯:为什么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