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8月1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加多宝爱心捐款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袁飞:扛起家庭重担,笑对生活每一天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19日   05 版)

    袁飞在家里做家务

    袁飞在地里干农活

    8月的贵州习水,田野上满是金灿灿的苞谷,袁飞家的苞谷同样也成熟了。

    “父亲在外地务工,妈妈也长期与药物为伴。”收苞谷自然而然地成为袁飞这个暑假的必修课。背100来斤的苞谷对于这个小伙子来说早已不那么困难,一下子就把一大包苞谷背到了肩上。“要把全部苞谷收完,那要有七八十包了。”

    “十一二岁就开始背几十斤重的苞谷,到现在都习惯啦。”乐观的袁飞谈起这样的生活丝毫没有抱怨。“农村的孩子大都是这样,我也没什么特殊的。我觉得这些都是满满的收获。高中军训时周围的同学都叫苦连天,但我觉得跟在家里干农活儿比起来,差远了。”袁飞笑说。

    奶奶的突然离世,让他一夜长大

    和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一样,袁飞从小见到父亲的次数屈指可数。“我刚刚生下来的时候,爸爸就出去打工了。通常都是二月就出去打工,临近过年才回来。”常年卧病在床的母亲对他的看护十分有限。照顾袁飞的重任就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

    老人对这个孙子非常疼爱,在家务农的奶奶一年下来并没有多少收入,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瓣花,但是老人对袁飞十分关爱。“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可是奶奶每次去赶集都要给我买五角或是一块钱的零食。”在袁飞看来,那时的一块钱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上小学的时候,一两毛钱都能买笔和本子了。”对袁飞而言,“赶集”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每次奶奶去赶集,袁飞都会乖乖地守在家门口巴望,等着奶奶回来带好吃的给他。这也成为袁飞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小时候,我觉得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还重要。”袁飞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12年,奶奶也把这个孙子在心里装了12年。“每次去亲戚家,亲戚给她好吃的,她都会给我带点回来,每天早上都起来做蛋炒饭给我吃,还有就是我小时候都是她给我缝补衣服。”一说起奶奶对自己的好,袁飞连珠炮似的说了一连串。

    然而,在袁飞快小学毕业的时候,奶奶突然离世。从卧床到离去,短短一个月时间。

    这对于12岁的袁飞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打击特别大,很难过,很伤心。”袁飞回忆说,那时他脑子里一想起奶奶,眼泪就止不住,只能停下手边的事情,嚎啕大哭。

    或许是天性使然,也可能是贫穷和磨难让人更容易长大,年幼的袁飞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懂事。奶奶去世不久,袁飞就“迫使”自己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我想到奶奶生前那么疼我爱我,处处呵护我,她在天上肯定不想看见我难过。”当时年仅12岁的袁飞这样劝自己,“经历过那种生离死别,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坦然面对了。”

    收起惰性,从头再来

    步入初中,袁飞的成绩虽然不算数一数二,但也名列前茅。然而,班主任一句无心的话却深深地刺痛了袁飞的心。

    一次,班主任老师把自己的几个“得意门生”拉到了身边,给他们“规划未来”,有同学被期许考上清华或北大这样的名校,而袁飞只被认为考上大学就行。虽然老师只是随便说说,但是袁飞心里当时特别不是滋味,觉得备受打击。

    但他又很快调整心态,“老师随便说了两句我就受不了,如果以后有更多的人批评我,那我岂不是要崩溃了?”袁飞让自己冷静下来,并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他暗下决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是“王道”,不要被太多思绪所困扰。

    中考时,他不负众望,以592分被当地的最好高中——习水五中录取。

    然而,刚进高中的时候,袁飞并不能完全适应。“不能吃零食”,“经常性的停水”,“不能带手机”……一系列的规定和现状让袁飞难以应对。“学校的严厉规定,真的让人吃不消。”

    “为了听懂数学老师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我足足适应了一个月。”本以为适应了老师的方言,学习可以步入正轨。但瞌睡虫却每每在数学课时袭来。“不分上午下午,只要是上数学课我就会睡着。”

    在这种生活和学习状态下,袁飞的成绩遭遇了“滑铁卢”。“当时150分的数学就只考了二三十分!”这让袁飞一下子陷入了绝望,一时间手足无措。对比自己初中的成绩,这样的分数让袁飞很难接受,放弃的念头油然而生。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厌学的心理也有,上课的时候不想听,做作业就抄同学的。”慢慢的,袁飞打算自我放弃。“我一次一次地找同学们说,他们也极力劝我,但是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有一天,父亲一通电话打给了袁飞。“孩子,最近成绩怎么样啊?”“还好。”电话那头的袁飞犹豫半天,毫无底气地说出了这两个字。

    父亲相信了。

    挂了电话之后,袁飞的眼泪开始“啪啪啪”地往下掉。爸爸在工地工作的场景,妈妈在家里务农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袁飞眼前。

    羞愧万分的袁飞百感交集。他决定收起对于学习的惰性,从头再来,找回那个初中的自己。“从那时开始,我就做好了拼到底的准备,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后悔。”

    “5点40分起床,6点早读,7点吃早饭……19点晚自习,22点30分回寝室……”和之前网上疯传的清华女学霸一样,袁飞给自己制订了近乎严苛的作息时间表,把一天24小时细分成每一分钟计划。“但我晚上还是会保证12点以前睡觉,否则第二天早上上课又要打瞌睡了。”

    凭着这股劲头,袁飞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雪中送炭,加多宝爱心接力圆学子大学梦

    经过综合考量,袁飞选择了一所省内的“211”重点大学——贵州大学,“还是离家近点好,这样平时多少能抽时间回家帮帮母亲。”聊起留在省内的原因,袁飞不假思索地说。后来,他被该校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录取。

    但是,被贵州大学录取的喜悦还未散去,高昂的学费又成为摆在袁飞面前的拦路虎。常年卧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一笔不菲的药费开销,家中的几亩地仅仅够维持日常生计,父亲在外打工的工资在自己的学费面前也显得杯水车薪。“之前妹妹就是因为家庭的经济问题中途辍学,其实她成绩很好。”袁飞惋惜地说。

    袁飞想到了去打工,但即将收割的苞谷和水稻对于常年患病的母亲来说,要做完这些农活简直是“天方夜谭”,袁飞只能打消了这一念头。

    正当袁飞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时候,团习水县委了解到了袁飞的情况。“当时团县委知道我的情况后,马上给我推荐了‘加多宝·学子情’这个资助项目。”这让当时的袁飞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收到袁飞的申请后,团习水县委联系了中国青年报社,把袁飞的情况告诉了项目负责人。两者一拍即合,袁飞的学费问题顺利解决了。

    事实上,为了帮助这些优秀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加多宝集团从2001年开始就发起了以资助贫困高考生为主的公益助学项目“加多宝·学子情”爱心助学行动,过去十多年不曾间断的爱让10175名贫困学子顺利进入大学校门,累计捐助善款超过5000万元。

    公益专家表示,加多宝的这种公益行为不仅促进了善意、善行的种子不断成长,为社会培养了公益新生力量,更从根本上践行了“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的理念,凸显了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相关领导表示,“加多宝·学子情”受助学子面对困难顽强拼搏的品质代表了一种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值得很多人学习,而加多宝集团十多年助学的坚持不懈同样是其他企业做公益的学习典范。希望处于逆境中的贫困学生以加多宝受助学子为榜样,勇敢向前,坚持梦想,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和个人加入到公益助学行列,让更多优秀的寒门学子实现大学梦。 

    再过几天,袁飞就将拿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审核通过的这笔专项助学金。作为公益事业的受益者,公益理念也在袁飞心里扎下了根,他在自己的申请书中写道:“多去做志愿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做公益。希望将来学有所成后,为公益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朱雨阳)

中国为何密集反垄断
商务部:上半年公车拍卖成交额增加5亿元
袁飞:扛起家庭重担,笑对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