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正畸医生周彦恒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中描述了他参加业内学术会议的感受: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非常简洁地直接进入主题演讲。他认为,这种形式非常值得借鉴。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赞同。丁香园论坛网友“zzp1980”认为国外的学术会议学术性很强,会议的主题很明确,几乎没有官方代表发言,也没有诸多花哨的仪式。
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也在微博中提到在布里斯班参加学术会议的见闻:闭幕前的大辩论令人印象深刻,来自澳大利亚之外的4位知名教授组成正方,澳大利亚本国学者组成反方。外来批评方从各个角度挑澳方国家和旅游研究的毛病,澳方则精心准备了针对四个专家个人历史、研究领域等的特点进行反驳,幽默、机智、宽容。
凤凰网网友“井中蛙的天地”也指出,国内的学术会议让人头痛。“形式上特别烦琐,嘉宾讲话、主办方领导讲话等程序一大堆。”
新浪网友“洪老师围脖”发现,在国内举办学术会议,会议层次要看参加会议领导的级别。领导的发言可以不算时间,声音也可以很小,似乎并不是面向听众的。而真正的演讲人,则会让自己尽量大声说话。最近的一次参与学术会议的经历,也让他很无奈:“和去年一样,又没有让我把话讲完。”
新浪微博网友“Struggling小师太”由此总结国内的学术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非本专业的领导讲话、致辞;2.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演讲者发言,都闪光灯不断;3. 吃饭就像婚礼现场——乐队伴奏+敬酒+祝酒词;4.必拍集体照。
对此,新浪网友“白衣邵爷”提出质疑,学术会议领导讲话过后,留给学者讨论的时间过短,怎么保证学术讨论的效果?“有一次参加学术会议,领导讲话后只剩两个半小时,发言人却还有7个,这才是真正的喧宾夺主!”
天涯博客网友“大道传薪”还指出,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排排座,吃果果”,在“官本位”的体制下,领导也愿意往“学者”堆里钻,真正的学者会是什么滋味?
新浪网友“刘德若大夫”表示,会风文风的改进更应第一时间刮进学术知识圈子,人们在期待。
新浪网友“sion三生石”随即评论,如果什么样的会议都和稀泥,严肃的科学话题沦为官员的开场笑谈,严谨的技术讨论还要被领导挤占时间,哪怕国外同行不轻视我们,我们也会觉得自轻自贱。
对此,科学网网友“家喜的科学和生活园地”认为,少点行政化我国学术会更加繁荣。他期待以后学术会议召开前没有大段的领导讲话,期待以后能发自内心地把对领导的“衷心感谢”放在致谢里面,而不是在现场被迫鼓掌。
科学网网友“科学文化足迹”就在网上晒出一份会议通知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不举行开幕式,不安排领导讲话,由会议主席简要介绍沙龙的背景及讨论主题后,与会人员即可开始发言和讨论。
“这是真正求知精神。不能让行政逾越了学术,不能让领导讲话坏了学术会议的靓汤。”一位科学网网友评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