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8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新时期青年的社会流动和群体分化更加明显

团北京市委:全维度大调研读懂青年

本报通讯员 李雪红 苗少敬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26日   01 版)

    编者按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共青团组织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团中央书记处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鲜明提出了“全团抓研究”的理念和导向,在全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走进青年、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大宣传大调研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近年来,全团办公室、研究室系统紧紧围绕全团重点工作部署,认真履行调查研究职责,形成了不少既富有创新、又体现实效的经验做法。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大调研 新发现”栏目,陆续推出一些省份的做法,供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学习交流。

    “青年在哪里,就把团旗插在哪里”。然而“青年在哪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并不容易。据统计,北京市目前6~35岁的常住青少年约990万人。新时期青年的社会流动和群体分化更加明显,加速改变着传统的青年社会结构。

    新形势下,能否清楚认知新的青年社会结构,保持对近年来出现新兴青年群体的敏感,掌握各类青少年组织和群体的数量、分布、群体特征和利益诉求,是做好青少年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此,2013年10月,团北京市委启动了“青年群众”大调研活动,对青少年进行了全维度系统调研,按1%的抽样比例,共计完成问卷10万余份,首都百分之一的青少年成为调研对象。

    对北京青年社会结构的再认识

    此次“首都青年百分之一”大调研,按“全体青年”和“特征及新兴青年”群体两大板块,划分为34类亚群。

    第一个板块是按从业及状态划分的“全体青年”18类群体。具体来说,中央单位从业青年有4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组织青年;非中央单位从业青年7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含大中小学老师)、社会组织、国有企业青年、非公企业青年、个体工商户、农村青年;学校青少年6类:大(含高职)、中、小学生、中专中职学生,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非正规就业青年(含自由职业和隐性就业)、失业青年等其他青年。

    第二个板块是群体特征明显的“特征及新兴青年”16类群体。一是特征明显且社会高度关注的7类:流动青年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流动人口二代、青年志愿者、在京创业青年、外国在京青少年、青年自组织中的青年;二是在青年中拥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7类:媒体从业青年、自由撰稿人、签约作家、网络从业青年、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家、“北漂”文艺青年;三是需要特殊关爱群体的两类:残疾青少年、城乡贫困家庭青少年。

    目前,北京“青年群众”大调研正在对企业青年进行补充调研,并对“清洗”完的数据进行群体特征提炼、横向比较等,力图从34类青少年群体的基本信息、生活状态、思想状况、社会参与、发展需求、团青工作认知6个维度,完整勾勒出北京青少年的群体情况。

    专业性的大规模社会调查

    真实性是社会调查的首要要求,也是“青年群众”大调研的基础要求。为此,团北京市委通过组建专业团队、确保合理抽样以及跟青年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力求将大调研做成一次专业性、大规模的社会调查。

    在团北京市委看来,保证合理抽样是调研的核心。而抽样之前,需要核定群体总量。

    对于有总量可查的青年群体,如大学生、青年教师等,团市委通过与市教委、人社局等单位沟通确定总量;对于无准确数据可查的群体,如非公企业青年、农民工等,则需与市公安局、工商局等多家单位反复沟通、协调,通过数据的比对、加和以及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反向推算等,得出合理的总量。总量核定之后,还要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

    调研企业青年时,团北京市委以“分层抽样+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方式,选定抽样企业和调研人员;而调研“北漂”文艺青年时,由于群体数量难以核定,团北京市委带领调研小分队,深入“北漂”文艺青年群体聚集区,逐一寻找,再采用“滚雪球”的方式,通过采访对象的关系网络,顺藤摸瓜,开展调研。

    此外,组建专业团队是调研的重要保障。组建调研团队过程中,除机关干部、基层团干部外,先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多家专业调查公司、数据分析公司相关人员参与调研,参与调研实施人员有5000余人。  

    跟青年面对面交流,是调研的关键一环。按照“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两大要求,调研实施过程中,团干部深入基层,听取青年真实声音的同时,强调问卷填写的过程控制,及时解决青年在问卷填写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通过组织形式“撒网式”下发问卷。

    在调研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时,团北京市委机关近百名同志集中租住在各个聚集区,与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同吃同住同生活,从刚开始的“潜伏”调研,到后来成为朋友、建立信任、表明身份,共面访6700余人,深访500人,召开座谈会50余次,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另一个收获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共青团和青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团干部不仅认知了社会,转变了作风,而且与被调研的青年成为好朋友,收获了感动,在相互鼓励中共同成长,有很多现在还保持着密切联系。

    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再思考

    “青年群众”大调研的实施过程,也是团北京市委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再思考过程。如何用好调研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团的工作,成为团北京市委关注的重要课题。

    为避免调而不研,团北京市委整合近几年的调研成果,尤其是“青年群众”大调研成果,结合“六普”人口统计数据,在扩大城市共青团有效覆盖面上进行积极探索,以调研成果指导工作。

    具体来说,一是不断丰富北京共青团的战线体系,成立机关工作部、社会工作部、网络文化发展中心以及宣传文化团工委、中关村团工委等组织,加强青企协、青商会建设等,推动对新兴青年组织和青年群体的有效覆盖。二是重点打造地域性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对个体散在、原子化青年的有效覆盖。如重新进行组织和工作资源的调配,按照青少年人口密度分布,启动社区青年汇建设,计划分批建设1000个社区青年汇。

    此外,为了保证调研成果作用发挥的长效化,避免不同时期、不同单位的重复性调研,团北京市委依托专业力量,建设“青年群众”大调研数据库,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共享。既让调研成果开放共享,也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大数据支撑。

    这项针对青年的调研成果,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影响青年上。目前,团北京市委正在拍摄一部名为《奋斗的青春》的13集社会观察纪录片,以大调研中的在京大学生、“北漂”文艺青年、在京创业青年、外国在京青年、公益青年、新生代农民工等13类青年群体为拍摄对象,分群体反映当代北京青年的特点。

    团北京市委还将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多种媒介以及学术研讨、青年沙龙等多种形式,尤其以“一张图看懂北京青年”等青少年群体系列图解,在全社会大规模推广大调研成果,鼓励青年在奋斗中追寻人生的价值,成为首都积极奋斗进取的城市青年新一代。

本报通讯员 李雪红 苗少敬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8月26日 01 版

抗震希望学校备战开学
中国和非洲国家患难之交不能忘
张家口:把蓝天卖个好价钱
环境好不一定发展慢
适时研究设立未成年人专门保护机构
反腐带动社会风气好转
本报启动第三届寻找金牌读者活动
团北京市委:全维度大调研读懂青年
美国加州纳帕地震灾区进入紧急状态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