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9名非油业务职业经理人。这是中国石化首次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行契约化管理和薪酬待遇市场化运作。(《中国青年报》9月11日)
近期,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企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薪酬管理、规范职务消费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次中石化作为央企“大佬”之一,首推职业经理人制度,标志着国企市场化和去行政化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目前,我国各类国企上至老总下至中层大都由政府任命,并且根据企业规模配备相应的行政级别,这种“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广受诟病。有经营才能者往往因级别不够难以入选,而级别相当者又未必具有经营才能;企业管理者与政府官员的角色经常互串,分不清谁“主”谁“客”,经营者的价值取向在于“官场”而非市场。老百姓更不买账的是,一些国企管理层拿超丰厚的薪水,不是靠经营能力水平得来,而是靠垄断经营形成的高利润造就。
此次中石化向社会公开招聘9名非油业务职业经理人,其最大意义就在于,让国企成为真正的企业,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不仅是开局一招也是关键一招。要让这招在提高国企活力和竞争力中展示威力,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要科学地做好“加减法”。
先说“减法”,就是要大幅度降低国企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早在2000年10月,国家层面就出台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不再套用行政级别,也不再比照官员的行政级别确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待遇。此后,全国不少地方都曾推行过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的举措。十多年过去,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提国企人事改革,说明取消国企行政级别还没有真正破题,必须动真格把国企管理层中享受行政级别的人数大幅度降下来,直到完全取消,为市场化选聘人才铺平道路。
再说“加法”,就是要大幅度增加职业企业经理人的数量。国企取消行政级别后,用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来使经营者充分发挥经营才干?又通过什么样的选评机制将优秀的经营者吸纳到管理岗位上来?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培养职业企业家是条成功之路。在我国,随着市场化选聘国企管理人员改革的推进,经营能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业经理人市场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建立起高素质的职业企业家队伍非一日之功,剥离了公务员级别和领导干部身份的国企管理者,或者说回归了本来面目的职业经理人,其未来面临的激励和约束将来自两方面:一是现实利益的回报,二是优良资格的取得,后者决定经营者所能达到的“级别”。因此,在市场化选聘之后,以优秀经营业绩换取优良从业资格,应是所有职业经理人追求的目标。
做好这道“加减法”,是我们更应着力破解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