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学生缺少的是理想与信仰,他们一出生就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基于这样的现状,《当春》杂志主编林子认为,这样一本以中学生为主要目标读者的杂志生逢其时。
“当春”意为“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或当代的我们都正值青春年少”,源于诗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林子说:“这是一本属于当代学生自己的刊物,由中学生们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从而表现中学生原生态的校园生活。”
如今,纸媒期刊环境不容乐观,尤其是以中学生为主要读者群体的杂志,缺少定位精准、内容适当的读物。据林子介绍,现在的中学生期刊市场不是很好,许多期刊都消失了。而现在仅有的几本刊物也惨淡经营。
然而,中学时期是学生生理成熟、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看什么样的文字,对中学生影响很大。曾有报道指出许多中学课外读物,多是描述厌学、打架、酗酒、早恋的校园经历,给中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林子指出,这与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不无关系:“网络上一些文章,其文字风格是张扬的、个性的,但也欠缺责任感和文化修养。我们不难看到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谁都可以以诗人和作家自居,为了赚取点击率哗众取宠,而且常有不负责的言论,这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承认,在新媒体时代,网媒除了信息庞杂、良莠不齐外,还存在着各种污杂信息,其浮躁情绪难以替代纸媒的庄重。”林子如是说。
正因如此,《当春》坚持做一本能让学生们捧在手里看的杂志。“我以为,当代中学生需要有《当春》这样的刊物,中学校园也需要这样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媒体平台,图文并茂地真实展现当代中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它不仅仅传播学校的文化,还可以记录中学生的成长足迹,无论快乐还是忧伤,在一个共同体中彼此获得正力量是最重要的。”林子说。
目前,《当春》杂志社有遍及几十所中学的300多个校园记者。其中学生稿件占70%,教师及成人专家稿件占30%,并且90%以上均为原创图文。
收录在杂志中的原创作品,主张自我反思,将个性融入生活中。据林子介绍,“班日志”、“中学生话语权”、“我知道”等栏目,都是原味的“学生体”。“PK你的笑”栏目,则是学生们用手机自拍或互拍,然后由美编设计两版照片墙,让大家彼此传递快乐。此外,“乐评”、“影评”等栏目也出自中学生之手,以他们的标准去评价流行文化。
作为一本校园文化刊物,林子表示,编辑对杂志的内容选择十分谨慎。“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只要是学生自己发出的正能量的声音我们都会采用。目的就是架起校园与家庭、校园与社会的桥梁。”
除了让中学生发声外,从选题上《当春》也希望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做有益的指导。
林子举例说:“比如,我们曾做过一个专题——‘反思与找寻’,其目的就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去看待我们的民族英雄。如何认识在战争年代为了民族兴亡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并理解信仰的含义。为做这个专题,编辑和校园记者一起去到了潮白烈士陵园,为安息在那里的烈士扫墓。”
目前,《当春》正在做的专题是关于军训的,军训到底好不好?要不要?《当春》杂志发现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惊人地一致:军训是好的,是必要的。
《当春》不仅以学生写作为主,同时也反映出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的写作风格和思维特点。
“现在的中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所接受到的信息丰富多样。生活在校园中的中学生写作者更具文化素养,写的文章很接地气,贴近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其内容‘干净’,充满青春活力。”林子认为,中学生的作品才能表现出他们本真的内心世界。
当被问及这些年轻的写作者是否可以复制韩寒与郭敬明的成功时,林子表示:“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否该定论为成功,当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至于复制,那得看他们是不是产品,是不是一个成功的营销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