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08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畅通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

——山东共青团提升服务青年能力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邢婷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08日   01 版)

    2014年,“章鱼式”城市街道团建新模式在济南市历下区浮出水面:以街道团工委为中心,共青团工作触角抵达之处,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少年自组织等,跨所有制形式、跨行业部门、跨组织层次区域联合,触角上载以“我们约跑吧”、百人汉式婚礼等形式新颖的活动,街道团的工作格局焕然一新。

    城市社区区域化团建尝试,并非简单配备几个编制外副书记、建立一批直属团组织——在团山东省委的工作框架中,资源整合与下沉的终极目的是畅通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凝聚每一个普通青年。

    呵护青年社会组织成长

    “一位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举例,他到一座城市发出微信,两三个小时内就能聚齐三四十人开展活动。反观我们自身,在本市组织开展一个活动,除了通过系统内动员,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感召多少社会青年参与?”在一次会议现场,团山东省委书记张涛向台下上百名团干部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相比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青年社会组织,团组织传统的动员青年方式正面临挑战。

    网络大V、意见领袖、“蚁族”、“海待”、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等各类新兴青年群体,团组织真正能够联系和服务到的对象有多少?团山东省委从扎实的调研入手,要求各地团组织对当地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资源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更多探索正在破题。团组织购买服务正是其中之一。在青岛市南区活跃着21个青年社会组织,他们为辖区青少年带来各种志愿服务的同时,自身面临着专业水平弱,资金困难,人员流动性强,缺乏固定办公场地等发展瓶颈。

    2013年3月,团市南区委从政府拨付的“青少年事务工作经费”中出资20万元,经项目申报、专家评审、项目答辩、专题调研、社会公示等环节,扶持5个青少年服务项目。项目开展以来,共走进10所中小学、50个楼宇企业,直接服务青少年3000余人。

    在申报项目之前,以团岛市场的新市民子女为服务对象的公益组织“MY DREAM青少年圆梦关爱计划”面临种种尴尬:没有办公场地、缺乏资金、系统培训少。负责人隋东明此时对公益的概念仅是“给受众一些物质帮助”。

    资金、专业理念和专业力量的充实无疑令这一公益组织走得更远。

    “我的梦想是变成一个电子秤,爸爸妈妈每天早市夜市,电子秤陪伴他们的时间比我陪他们的时间还长”;“我的梦想是发明一种灯”……

    项目从DV访谈记录孩子和家长的梦想开始,通过“筑梦、逐梦、为梦护航”3个环节,关注新市民子女内心深层次的需求,整个项目完成各类参观14次,各类课程60余节,服务青少年与家长1400人次。

    活动不仅收获了新市民子女和家长的信任,也得到了团岛市场管理处的认可。为了使项目在此扎根,团岛市场管理处表示免费提供3间板房,继续与团市南区委合作,邀请志愿者参与此项目。而隋东明的公益理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做公益就是要考虑受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共青团要为更多有需求的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也提高社会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团市南区委书记赵爱萍说。

    在团山东省委的工作规划中,不久将成立山东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设立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一支由专职团干、专职社工和志愿者组成的团队;成立山东青年社会组织网上服务中心,打造多层次的微博微信工作体系。

    加强并规范青联组织建设是团山东省委推行的又一举措。该省专门出台青联委员履职规定和考核实施办法,首次引入委员退出机制,并着力打造公益大篷车、农科示范田等“公益青联”品牌。

    志愿服务新突破引领公益新风尚

    一项由在校大学生发起的志愿服务犹如星星之火,在短短3年间覆盖日照市大部分农村地区。

    团日照市委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打造23个“小草学堂”,组织以大学生为主的志愿者,为留守学生提供课业辅导、亲情陪护等志愿服务,并与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联手建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团日照市委书记袁利强对此深有感触:“青少年真正需要的项目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团临沂市委创新开展的“七彩课堂”,不仅有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还有音乐、绘画、摄影、舞蹈等孩子们之前较少接触的课程,已服务留守儿童2200余人。  

    志愿者队伍建设也在不断破题。

    今年7月,济南首个社工+志工助老专门服务项目——“青春伴老”青年志愿者扶老项目被正式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该项目在满足社区困难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关注青年志愿者的发展需求。

    “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曾出现志愿服务过多集中于某个特定群体或覆盖不到部分群体的现象,长此以往,容易挫伤青年志愿者积极性,导致他们在公益组织中的流失率较高。”负责督导该项目的济南山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孙成键说。

    目前该项目已有两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四五十名大学生志愿者。孙成键介绍,在该项目中,专业社会工作者与青年志愿者是一种“伙伴”关系。项目关注青年志愿者在扶老服务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关怀,提升青年扶老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责任感与能力,从而实现“社工+志愿者”机制的有效构建。

    项目化、标准化、专业化、网络化——为构筑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更多夯实基础之举正在实施:搭建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库;启动志愿者骨干培养工程,计划培训2000名骨干志愿者,探索青年志愿者队伍与社会工作人才的联动;加强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建设。

    团山东省委争取省财政购买社会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项目”资金500万元,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县县有标准化“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岗)”的目标,并设立2200万元的山东青联公益发展基金和1000万元的省青年志愿服务基金。

    数万学子田间地头觅真知

    从未有过社会实践调查经验的在校大学生,短期写出有深度观察、有分析建言的调研报告是很难的。而2013年暑假,滨州学院社会科学部老师霍述艳却收获一份惊喜:她所带领的学生调查团队完成的调研报告《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赢得“调研山东”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2009年暑期起,团山东省委联合《大众日报》策划推出“调研山东”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选题就这样进入霍述艳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视野。

    从搜集资料到完成报告撰写的两个月间,学生们经历了诸多第一次:第一次主动向村委会主任“问政”、第一次设计问卷、第一次入户调查……团队成员宋娜娜至今记得,在敬老院调查时,一位老人在谈到对土地的感情时瞬间老泪纵横,“不深入基层永远不会接触到失地农民最真实的想法”。

    在霍述艳看来,和之前由老师主导的暑期实践活动完全不同,“‘调研山东’活动由学生完成问卷设计、选择调研方法、联系调研地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关注社会,激发青春正能量”。

    经过6年的发展,“调研山东”目前已成为独具山东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参加规模从首届30余所学校的110支团队、500余人发展到第六届68所学校的834支团队、1万余人。6年间,数万名大学生参与,累计形成调研报告2500余篇。2011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院学生团队的报告《从大学生对沿海四市的调查看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的批示及充分肯定。

    “‘调研山东’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也有助于各级团组织更好地认识青年、了解青年,是提升基层团组织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团山东省委书记张涛说。

    相关报道

    把“道理”讲到年轻人的心坎儿上

北京人乐享APEC会议假期
带回基层真情 留下发展思考
习近平分别会见塔吉克斯坦总统、柬埔寨首相
上海春考改革打响高考改革“第一枪”
第十届“振兴杯”决赛闭幕
畅通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
改革红利等国产热词频现APEC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