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影音书画

科学家为什么要“人模狗样”

本报记者 陈璇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12日   11 版)

    对于一些野生动物研究者来说,天天都是万圣节。他们装扮成各种野生动物的模样,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当然不是自娱自乐或者吸引别人的眼球,而是想获得动物们的好感。

    伪装不是穿上夸张的动物服那么简单。比如,仅穿着一身毛茸茸的大熊猫服,眨巴着眼睛卖萌,看上去更像是《功夫熊猫》的COSPLAY。

    真正的伪装,不仅外观可以迷惑对方,连气味、习性和行动方式也被动物视为己类。伪装动物的至高境界是掩盖人类属性。

    人类最容易在动物面前露馅的是气味。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熊猫研究与保护中心的饲养员们,会向身上喷洒臭烘烘的熊猫粪便和尿液,用以掩盖人的气味。当饲养员和熊猫臭味相投,那些呆萌的熊猫幼仔就会感到毫无压力,也不会害怕“大熊猫”嘘寒问暖了。

    仅仅盖住气味还是不够的。美国动物学家布雷迪·巴尔曾经伪装成鳄鱼,深入坦桑尼亚河岸的泥巴洞穴,想接近一群尼罗鳄。他的鳄鱼头套是玻璃纤维材料制成,身体部分是一个铝制防护框。

    正当觉得万无一失时,他犯下一个致命错误——不是仿照鳄鱼缓慢爬行而是快速移动了一下。一只大鳄鱼察觉出异样,猛地转过身来,把头凑到巴尔跟前,直盯着眼前这个“同类”。

    如果既想打入动物群体的内部,又不想被凶险的它们灭掉,动物之间的排斥感是天然的自我保护利器。哈佛大学一名博士生想要查清楚是否所有的河马粪便都会引起鱼类的死亡。但问题是,采集水样要冒着被一头或几头四吨重庞然大物压扁的危险。他定制了一艘遥控小船,用仿制的尼罗鳄鱼头做了巧妙的伪装,船里满载着测量水质用的传感器和声纳装置。

    河马和鳄鱼一直以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所以这个伪装奏效了:小船成功穿越了被几只河马占据着的溪流。

    利用“易容”的招数接近动物,并不是要伤害它们,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人类共生的物种。动物不会告诉人类,它到底需要什么。所以,人类要主动倾听它们的心声。

    巴尔做“鳄鱼卧底”是为了研究尼罗鳄的习性。在动物学界,他是目前唯一研究过全部23种野生鳄鱼的人。几年前,他成功混入层层叠叠的尼罗鳄中间,甚至在鳄鱼尾巴上系上记录器,以便采集鳄鱼的体温数据。

    在威斯康星州巴拉布市的国际鹤类基金会,员工们打扮成幽灵不是为万圣节做准备。他们把自己隐蔽在白色伪装服里,袖口还伸出长长的锥形鸟喙。这是仿生制作的布偶,但看上去和真的并无二致。嗷嗷待哺的美洲鹤幼仔从人工鸟喙里叼走草蜢,就像从母亲口中分享美食一样。

    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员工们试图扮演成熟美洲鹤的角色,谆谆教导年幼的小鹤如何捕捉草蜢,以适应残酷的野外生活。上世纪40年代,美洲鹤遭到大规模猎杀,栖息地丧失殆尽,野外的美洲鹤数量仅剩20只。现在,这一数目已超过400只,这归功于各国的猎杀禁令和栖息地保护政策——当然,带着人类体温的布偶同样功不可没。

    一些珍稀野生动物在安逸中逐渐丧失了对捕食者的警惕,有的科学家决定使使坏,让它们意识到危险是无处不在的。乔治·伯格是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的野生动物学家。有一次,他穿着驯鹿服装,装作不经意地将狼的粪便丢在这些大型哺乳动物旁边。令人担忧的是,那些生活在黄石公园的驯鹿还很悠哉,忘记一闻到狼的气味就应当迅速跑开。

    狼在几近灭绝后又重新回到了它们的领地,但驯鹿对危险的逼近毫不知情。不过,后来的研究显示驼鹿们很快恢复警觉——如若不然,它们将会成为狼群的晚餐。2001年的《科学》杂志刊载了这项研究。

    在不少人看来,伪装动物真是个糟糕的工作,形象尽毁,还一身恶臭。但有的科学家却乐此不疲。他们享受的不是“动物秀”的千奇百怪,而是真正走进动物们的世界。

“盯梢”孕产妇
科学家为什么要“人模狗样”
药毒一线间
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