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因坐拥“三孔”景区而闻名天下,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美称,如今,活跃在大型赛事的志愿者又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一道别样风景。
他们身着一袭蓝衣,活跃在第23届山东省运动会的每一个赛场角落。据统计,开闭幕式期间,772名志愿者承担了开幕式安保、场地保障、行政接待、引导、新闻宣传、交通运输等岗位的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就在开幕式前一天,志愿者还承担了观众物品的摆放工作,近3万份观众物品从搬运、装袋到全部整齐摆放到观众座椅上,400多名志愿者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多,工作时间长达14个小时。
一些志愿者因服务赛事错过了中秋佳节;下雨天冷,有些人甚至发着高烧坚持工作,有的晕倒后仅稍作休息便重新投入工作。
比赛期间,赛会志愿者参与人数42518人次,城市和社会志愿者10824人次,服务时间长达32万个小时。志愿者们因热情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蓝精灵”。
他们身穿红白相间的服装,活跃在山东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的每一个场馆和每一位参赛运动员身后。
来自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孟杰是残运会开幕式表演组的志愿者,他的任务是对残疾人演员进行一对一的贴身服务,包括去卫生间、吃饭、喝水、上下场,每一刻都需要细致的关注和服务。
“和残疾人演员朝夕相处,时常觉得自己才是被帮助、被感动的人。他们的乐观向上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微不足道,也让我收获到了满满的正能量。”孟杰说。
在残疾人运动员到达时,负责后勤保障的志愿者要帮助他们上下车,把随身物品先送到宾馆房间后,再把残疾人送到房间,一切安排好之后,再到宾馆门口迎接下一位运动员。这些志愿者一天楼上楼下要跑几十趟,有些女孩拎着行李上楼,累得满头大汗,但是毫无怨言,用她们的话说,这些对于“女汉子”不算什么。
以上只是残运会志愿者工作中的普通一幕。每天,这些年轻人都会用饱满的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感动着残疾人运动员,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张张生动的志愿者面孔背后是团济宁市委对大型赛事志愿者工作的周密谋划和精心组织。
从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工作开始,团济宁市委严格把关报名、审核、选拔、录用等各个环节,自编志愿者读本,将通用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注重专业力量引入,在培训残运会志愿者时,专门邀请济宁市残联专业指导员授课。
在预、决赛期间,主动与组委会各部室对接,掌握各项目竞赛和开闭幕式时间地点及志愿服务工作具体要求,确定每场赛事及开闭幕式服务岗位和服务人数。根据各个岗位的需求以及志愿者专业要求,按照就近原则和预赛服务经验,组织志愿者有序上岗服务。
此外,团济宁市委精心做好志愿者后勤保障工作。每项赛事以及开闭幕式各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都由两名志愿者管理人员及带队老师全程负责,保证志愿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此外,结合各部室,做好志愿者服装、装备的设计,服装型号统计,志愿者服装的发放工作和志愿者服务期间的餐饮、交通等后勤保障工作,以便顺利服务赛事。
团济宁市委书记钟称生表示,将进一步总结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经验,推介志愿服务的经验做法,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本报记者 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