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7000余个创业项目共获得5.52亿元的融资额度,这是首届“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透露的最新数据。
而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的“盐商杯”全国赛上,来自全国的150个创新创业项目在经历了3天竞争后,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引人关注的,依然是奖金。据了解,正式创业组一等奖可获100万元奖金,二、三等奖得主可获得的奖金也分别为40万元和10万元。
这让不少参与报道的媒体都为大赛贴上了“大手笔”的标签。但大赛冠名商——上海盐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友建却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坦承:“奖金多少并不关键,对这些创业项目来说,正确引导更重要。”
换句话说,吴友建希望向参赛者传递一个信号:“盐商杯”要助青年创业者融资更“融智”。
在他看来,“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跟别的创业大赛“不太一样”。原因很简单,“盐商杯”关注的是青年创业者这个群体。再加之团组织的参与,让大赛少了几分火药味,多了一些正能量。
“归根结底,这个比赛不是非要让创业者一较高下,而是呼应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的理念,鼓励青年创业者提升核心竞争力,注重创新,并吸引更多人创业和更多有识之士支持。”吴友建说。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目的,他把视角更多地放在了那些“需要进一步扶持”的初创企业,用这个有着十余年创业经验的公司一把手的话说,很多成长型的企业,往往要发展到上市的阶段还发现自身的财务、管理等并不规范,“如果公司在一开始就能有一个规范的设置,为上市也制定好规范,效果会大不一样”。
融资更“融智”的想法就这样被吴友建“拎”了出来。
这并非一句空谈。事实上,这正是这位70后企业家亲身经历得来的感悟。从2008年开始,吴友建的公司陷入低谷。用他的话说,是“有钱后,自己变得‘膨胀’,动作也跟着‘变了形’,不再理智”。那时,他落魄到“身无分文”,被放贷的人追债,信用卡也被拉了黑,100多人的团队只剩下10来个人。
后来,朋友帮助他重新整合公司,将公司原来的“东北粗放型”风格改掉,一步步规范各项章程,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型。
走出困境的他感叹,“比起资金,这些帮助同样重要。”毕竟,哪怕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有导师能通过微信或是邮件“点拨”一下青年创业者,有时,“一两句话就能点破困局”,帮助一些初创企业走出困境。
“拉人一把比推人一把强。”这个在部队待了16年之久的企业家从此决定,要给予青年创业者“投钱以外更多的帮助”。
在经历了2008年的风险后,吴友建二次创业,他管理的上海盐商集团有限公司也从草根、野蛮式管理转化成现代管理。
“盐商集团深知财富来自于社会,因此也存心回馈社会;盐商的成功源于社会支持,因此也需支持社会发展。”吴友建表示,从2013年起,盐商集团便开始全力建设青年创业伙伴平台。
青年创业伙伴计划包含了赞助团中央与团上海市委的青年创业节目,成立支持青年创业的专项基金,无偿拨付或低价出让集团资源包括产业园资源,提供青年创业项目进行项目融资、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创业辅导等服务。
在这些园区背后,还藏着吴友建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他注意到,当下处在一个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而如今,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社会亟须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年轻人正确选择就业或创业。
这些园区在他看来,是企业向社会传递出的声音:青年创业者在创业路上并不孤单,会有政府、好心人的帮助。而这些实际行动,被寄予“引领更多人创新、创业、就业,传递更多正能量的声音,让全社会关注创业青年”的目的。
具体落实到这些帮助,这个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有一肚子帮助青年创业者和初创企业的“招儿”:“我们可以帮助规划,帮他们以现有的资源打通链条,找到营利模式,但原则上不介入公司的运营。”
不过,吴友建不希望青年创业者把这些帮助当作全部依托。他希望创业者能正确面对帮助自己的人,明确“公益也要有回报”。因为,“不给人很多压力的时候,约束机制就要差一些”。而且,对其他参与扶持的企业来说,“我是做企业的不是做慈善的”。
“对青年创业者应该有扶持,但绝不能一味迁就。说到底,“即便是社会企业,也不能靠眼泪活着。”吴友建说。
他给出的方案是,用微股权的方式让公益支持介入,将房租折成股份等,让风投在合适的时机退出。整体建立起一个有回报的公益模式。青年创业者赔钱了,从创业基金拿出钱再支持,但青年创业者挣钱了就要回报。只有这样,“才有更多人做公益,也才能帮助更多人”。
如今,“盐商杯”大赛才刚刚落幕,吴友建已把眼光落在了大赛明年的筹备工作上。他计划着,要策划更多路演,“至少一个月到一个省做一次路演,让更多人知道大赛”。此外,明年大赛也将按照创业项目的类别进行更细致的分组,“便于有投资偏向的风投更好地参与其中”。
这个已和团中央签订10年“盐商杯”大赛合作协议的企业家还有更大的目标:让这类大赛更常态化,“我们不排除会成立青年创业学校,从理论和实战的角度,扶持更多青年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成长”。
本报记者 袁贻辰 崔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