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学长以实力打倒高富帅。地势坤,学姐凭智慧战胜白富美。”
这条悬挂在大学校园里的横幅,或许可以窥见当下90后大学生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改变。当这批被打上“热情健康、有创造力、极具生命力”标签的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大潮“撞”上大学校园时,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格局已然到了“升级”的时刻。
日前,在2014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以下简称“年会”)上,来自全国137所职业院校的260余名代表把视角投向了这群“新兴人类”。这些职业院校领导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希望能搞清楚,90后大学生有着怎样的特点?又该如何服务这些互联网青年?
90后到底啥模样
“在90后愿意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中,‘宅’以47%的比例拿下首位,紧跟其后的是‘屌丝’和‘奇葩’。”
这是由腾讯公司和易观智库公司联合出具的《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2014》里的一句话。今年4月起,两家公司面向全国的90后共发放8041份有效问卷,对其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社会认知、网络行为4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腾讯大成网副总编辑付强在年会上公布了问卷的结果。其中,21.3%的90后在找工作时会更看重自己的兴趣,这比80后提升了9.6个百分点。超过75%的90后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自己的信息。
这份数据让年会现场热闹起来。百余名职业院校宣传部长面对这个话题,一个劲儿地从嘴里蹦出各种词语,来形容90后这个他们“如今的工作对象”。
热情健康、有创造力、极具生命力正是与会宣传部长提到的高频词。
当然,不靠谱、心理脆弱等“负面标签”也频频被提及。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校办副主任陈泓认为,90后之所以被打上一些负面标签,是因为他们缺少与长辈的沟通,而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去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当你真正了解90后时,会挖掘出他们很多的闪光点。”
这一点,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长曾劲颇为认同。他曾对学校的90后学生有过近距离观察,“90后在面对内心压力时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发泄,同时过高的生活成本也使得90后容易急功近利”。不过,曾劲依然看好这个群体,“没什么能影响90后的崛起,他们终将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在付强看来,90后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90后信息来源的渠道非常丰富,网络上各种信息的传播都会对90后的思想产生影响。同时,90后传播自己思想的渠道也相应地变得更宽。
也正因为更为宽广的渠道,造就了90后更多元的性格。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长王迪新对此体会很深,“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所表现出的特点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事实上,“多元化正是90后最大的特点。”付强说。
《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2014》中的一句话说出了与会不少宣传部长的心声:“无论贬低还是夸赞,为90后青年贴上集体的标签恐怕都太过武断。”
高校作好准备迎接90后了吗
“现在很多职业院校一切围绕着市场和企业,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供服务。”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平沪生直言不讳。
他认为,服务这些90后大学生应该是一件“两厢情愿”的事,大学生不但要和学校“相互关注”,学校宣传工作还要针对90后的特点,让他们的力量融入到校园新媒体建设中。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长汪中银正在盘算着要怎么做好这件“两厢情愿”的事情,“网络时代下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这是好事,需要学校积极地去引导学生”。
这个引导的过程,并不容易。一些与会的宣传部长坦言,自己已经跟不上90后的节奏,有点“落伍”了。有宣传部长很苦恼,对于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自己是“一点儿也不熟悉”。
“接地气”是一些宣传部长想到的迎接90后大学生的第一个“妙招”。王迪新所在的学校鼓励每个教师都开通博客,在博客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学生。
而上海的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开始使用互动社区“易班”,学生跟老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信息、参与网上讨论和投票、使用网盘储存,等等。这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建设与交流模式。
这批90后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沟通交流方式的转变。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校园舆情工作也被第一次搬到学校领导讨论的文件中。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长郑毅刚在年会的分组讨论会上,主动提及前不久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陕铁职院百人打一人”事件。
网络上对该事件的说法是,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百名护校队学生围殴另一名学校学生,其间并没有一名老师或校领导上前制止。该事件在网络传播后,迅速引来大批网友“驻足”,“口水、谩骂、各式各样的攻讦层出不穷”。
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过去,学校的“封杀政策”会很管用。毕竟,作为信息传播的窗口,“只要宣传部不说话,外面的人就很难知道”。
互联网已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90后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一群人,如何处理学校、尤其是和学生有关的负面事件,需要职业院校的宣传部长重新思考。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记者余捷、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记者刘瑶、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记者周晓红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