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恰克·康米斯基加盟纪录片《新三峡》制作团队,要以国际化风格讲述新三峡故事,通过三维技术展现三峡库区的美好前景,为全球观众奉献一道3D纪录电影的视觉盛宴。
身为《阿凡达》、《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等3D大片的视觉特效监制,恰克和导演卡梅隆一同引领着电影进入3D时代。从《龙门飞甲》、《富春山居图》,再到《新三峡》,被誉为“好莱坞3D技术之父”的恰克·康米斯基还乐此不疲地帮助中国同行用有限的资金打造最完美的3D。去年,他在广州亲自出马,推行“好莱坞动漫专业精英班”海外培训项目,希望更多中国人才进入3D特效行业。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恰克表示,现在有些3D电影正在走向扎堆滥用、寻求打破生理极限感官刺激的错误方向。但他同时认为,更多人知道怎么做出好的3D,对整个产业会起到积极作用,因为观众只有看到优质的3D作品,才会更多地去影院捧场。
3D没有真伪之分
中国青年报:3D是近几年中国银幕最热闹的词汇,特别是《阿凡达》之后,中国观众对3D电影极其“迷恋”。不少3D大片屡创票房新高,哪怕是十多年前的旧作转制成3D之后,也能笑傲票房。你怎么看中国的3D热?
恰克:现在确实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因为3D电影票价比2D要贵,一些制片人想要多赚票房,不顾及影片质量,扎堆做3D,我不赞成这种做法。《阿凡达》之后,美国的3D票房和3D电影制作开始下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几部2D转3D的影片让观众很失望。作为一个电影制作人,我始终认为,为观众提供一部质量上乘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青年报:今年美国制作的3D影片中,除了14部是转制之作,还有3部“特供”中国:《机械战警》、《超验骇客》和《超体》——在北美并无3D版。中国的一些电影人和观众认为,现在美国大制片厂拍3D并不针对本土观众,这样的“定制”3D有粗制滥造“圈钱”之嫌,对此你怎么看?
恰克:我最近看过一部美国福克斯的片子,在中国市场上就是2D转3D的,质量很不好;但也有影片质量不错,没有在美国上映3D版,也许是制片方的一个错误。美国这几年3D电影市场已经在走下坡路,花那么多钱投拍,一年半后才能上映,很多制片人担心收不回票房。于是他们更愿意先拍成2D,看观众反应不错或是要在中国上映了再转成3D。我个人的做法是,一部影片拍摄前要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每个部分是2D拍摄还是3D拍摄,这样既可以帮制片方省一笔钱,也能达到最佳观影效果。
中国青年报:2D转3D也是中国电影现在很普遍的一种操作模式,但上映时基本上没有2D版,只供应票价高出很多的3D版,观众被3D绑架了。观众感觉一些由2D转制的“伪3D”只有字幕是立体的。作为3D技术的权威人士,你认为它和直接拍成的3D有本质上的区别吗?
恰克:我非常反感用粗制滥造的3D来应付观众,但是我不认同“伪3D”这个说法。如果制作足够精良,2D转制和3D直接拍成,观众根本看不出来。比如《阿凡达》有一部分是2D转3D,《变形金刚》有一半是2D转3D,《地心引力》、《美国队长》、《蜘蛛侠2》也都有2D转3D。两种技能其实都已经十分成熟,导演挑选哪一种技能,仅仅是艺术上的挑选,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3D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好电影、坏电影之分。
中国影院的灯泡亮度影响3D效果
中国青年报:很多中国电影观众觉得,目前中国不少电影院很难看到图像及技术质量合格、观看舒服的3D电影。你在中国看过3D电影吗,感觉如何?
恰克:这几年我经常来中国工作,我发现中国许多影院为了节省放映成本,将放映厅灯泡亮度调低,开成节能形式,灯泡“超期服役”的状况也非常普遍,这直接影响了放映效果。中国影院上映的3D影片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存在这种现象。我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很担心观众不清楚其中原因,而对3D电影失去信心。
中国青年报:这样的问题美国影院是否存在,又是怎么解决的呢?听说《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卡梅隆亲身跑了100多家影院去进行设备调试,以确保荧屏3D作用能完满出现?
恰克:卡梅隆当年的确是亲自跑了很多家影院去检查,除此以外福克斯公司也派人去督察几个主要院线,为的就是把良好的3D效果展现给观众。在欧美,放映环节的这个问题也时有发生,但不像中国这么普遍。
我曾经与有关工程师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3D投影器的灯泡很贵,把灯光调暗真的能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吗?其实结论刚好相反,随意调暗灯光反而会让灯泡坏得更快。但很可惜,很多影院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些事情。
中国青年报:你已经帮助中国电影人完成了两部3D作品,去年又在广州开办了培训班,初衷是什么?
恰克: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帮徐克导演的团队拍《龙门飞甲》,可能有人会很好奇,为什么我那么热衷向很多人传授怎样用正确的方式拍摄3D影片。我有一个观念,越多人知道怎么做出好的3D,对整个产业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因为观众只有看到优质的3D作品,才会更多地去影院捧场,看多了烂东西自然就不想再去看了。
去年我在泰国接了一部低成本的片子。当时很多人劝我,影片成本太低,万一出不来好的效果会毁了我的名声,可我不这么看。不管大片小片,只要他们有做出一部好作品的诚意,愿意请我帮忙,我都乐于参与其中。让一部影片最终有着完美的3D呈现,才是我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烂电影即便转成3D仍是烂电影
中国青年报:最近《星际穿越》在中国口碑很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不做3D的理由是,3D会让人的视野变窄,不适合表现片中浩瀚的宇宙。而同样表现宇宙的《地心引力》、《星际迷航:暗黑无界》、《银河护卫队》的导演却选择了3D。你认为什么样的题材适合3D?
恰克:我认为这完全是出于导演的喜爱。有个科幻老片《2001太空漫游》(库布里克1968年上映的电影——记者注),讲的也是外太空的故事,那个年代3D影片还没开始火,但是这个片子很精彩。做《阿凡达》的时候,也有过做2D还是3D的讨论。我的观点是,一部影片2D观众喜欢了,3D会更棒。科技在不断进步,但现在有一些导演还在拍黑白电影。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适合用3D来表现,3D不是万能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导演张艺谋曾说:“我们真不敢说20年之后的年轻人还了不了解现在很时髦的3D。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只是觉得我还暂时没有这个赶时髦的兴趣,对我来说重要的还是在传统的意义上,一部好电影,不是靠是不是3D来衡量。”3D仅仅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吗,你认为一部好电影说到底要靠什么来衡量?
恰克:好故事、好导演、好演员、好特效、好音乐……所有这一切集合起来才能成就一部好电影。拍电影就像写一本书,有一个好故事是第一位的。3D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什么噱头,而是让观众有更多视听体验的一种方式。许多转制成的3D电影之所以遭到诟病,都是由于故事不过关,各式各样的技能仅仅辅佐。如果拍的是烂电影,转3D后也仍然是烂电影。3D不是灵丹妙药,挽救不了烂电影。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做3D呢?美国一个民意调查显示,25%~30%的观众表示愿意去电影院体验3D。电影院的观众越来越少是个世界性的问题,3D能吸引更多观众进影院,是件好事。
中国青年报: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3D电影也曾有过一个“黄金时代”。现在中国的3D高烧不退,可在国际电影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靠3D电影来拉票房的时代就要过去了。你觉得3D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它的前途乐观吗?
恰克: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好的3D电影永远都会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我相信,随着裸眼3D技术、裸眼电视机的出现,3D一定会给观众带来更多更棒的视听感受。我一直认为,最佳的3D电影寻求的是观影舒服,而不是寻求打破生理极限的感官刺激。“扑面而来”之类的3D效果可以有,但不能通片都是。太满、太过都会形成生理压迫感,适可而止才是最佳。
本报记者 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