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12月28日电(记者张国)天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杨明海眼下考虑的头等大事,是如何“把纸变成钱”——他要把藏在论文或专利证书里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市场,并把市场上的实际需求介绍给科研人员。他领导着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这是天大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题专门探索设立的。
12月27日,由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青年报社、天津大学主办,中科网协办的“2014科技成果转化(天津大学)座谈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杨明海在会上说,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领导多次就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目前,在这方面国内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不少,比如缺乏专业的技术经纪人、企业需求和科研成果之间存在距离、资金投入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不足。他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届时在新的制度中,呼吁同行能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用、合作共赢,打破科研院所存在的“创新孤岛”现状。
为了促进“万众创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个多月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该草案完善了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处置收益分配等制度,令科研科技工作者十分期待。
“寻访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活动”发现的近20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沈俊说,以前科研人员总觉得自己的技术是“宝贝”,是金字塔尖。现在大家越来越体会到,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体制和管理作为支撑,科研成果只能束之高阁,也许“什么都不是”。在谈及政府角色时,致力于地震预警设备研究和推广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建议实现“管干分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座谈会上,北京理工大学能源化工系主任严乙铭举出诺贝尔、爱迪生、特斯拉等人的例子,说明研究工作要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研究成果要与资本联合起来。他说,科技成果转化阶段被国外一些科学家称为“死亡之谷”,要跨越这道山谷,需要科研人员“把准脉、治好病”,需要科研单位“扶上马、送一程”,需要企业生产单位“重战略、控风险”,也需要第三方来“牵好线、搭好桥”。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把我们当前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敢为人先的工作精神,不折不挠的创新精神,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担当的责任意识,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这是举办寻访活动和本次座谈会的重要意义。
此次座谈会的主办方起到的是牵线搭桥的作用。今年,在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下,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与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中科网协办了“寻访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活动,得到了众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发现和介绍了一批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其创新成果。活动寻访的42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中,既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也有企业一线科技人员及企业家。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约占86%,拥有专利近2000项,承担国家课题近600项。很多项目能够直接与产业、企业对接,领域则涵盖生物医药、农业、机械制造、航天科技、能源研究、矿物勘探与开采、信息安全与防护等行业。
目前博士二年级在读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彭浩,正在与他的“积水”团队成员一起,将自主研发的净水产品推向市场。他的研究从4年前的课余学术活动开始,如今产品已经进入市场。他说,科技成果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过程十分复杂,自己走过弯路,感触很深。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高校也纷纷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很多博士生还没毕业就创立了公司,大家希望阻力更小、政策法规更完善、环境更优化。他的判断是:“我们已经站在创新创业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