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给予这些人的奖励,与他们对企业的付出和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国家应加大表彰力度,使整个社会形成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尊重的氛围,并建立从岗位工作创造的价值中得到回报的机制。
■这个时代,我们太多关注娱乐英雄,淡漠技能英雄。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
2014年12月29日,对于全国的高技能人才来说是一个节日。当天,第十二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的30名获奖者和300名全国技术能手进行隆重表彰,并对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84家单位和80名同志给予表扬。
当天,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给予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奖励包括纯金奖牌一枚,奖牌纯金铸造、含金量99.9%、重50克,另给予每人1万元现金奖励,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些奖励情况并没有出现在提供给记者的新闻通稿中,也没有在发奖现场提及。今年虽然是第十二届,但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届的奖励基本相同。”
其实,在记者的采访中,各个层面都表示,就这些高技能人才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来说,再怎么奖励都不为过。
发红包长工资晋升名誉,一个都不能少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谢元立今年43岁,是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的机械手焊接班班长,拿着大奖一回到长春,集团主管相关业务的副总裁和其他领导就率队在集团门口迎接,并为他摆了一桌丰盛的庆功宴,同时奉上了两万元现金的红包。
别看谢元立是一名一线技术工人,可是他及一批高级技术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骨干。谢元立坚持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创新思维,瞄准模块化、智能化编程需求,针对关键技术组织创新攻关,先后攻克了测量自动焊、构架三维曲面焊等难题,使轨道车辆转向架自动焊比例达到70%以上,创造了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研制成了令外国同行也佩服的300多项转向架部件加工程序。
“企业给予这些人的奖励,与他们对企业的付出和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该公司劳资部副部长刘继斌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集团公司连续三届共有3名高级技术人才获得过中华技能大奖。
2010年,电焊工高级技师、被集团誉为“高铁焊接大师”的李万君获得了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在集团内部,公司对于他的奖励包括召开表彰大会,发出党、政、工、团向李万君学习的公开倡议并奖励现金两万元。一年后,李万君被评为北车集团的首席专家,他的工资达到了企业员工平均工资的5倍。2012年,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张雪松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集团同样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在这个大会上,除了对张雪松的事迹进行表彰颁发奖金外,还同时表彰了北车集团100名技术能手,分别给予2000元的奖励。
刘继斌说,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奖励不单单是物质层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同时在技术岗位晋升渠道和人员配备上充分考虑。目前,企业已经为谢元立配备了“首席操作师工作站”和“谢元立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将当初只有1名技师的机械手班发展成为了有11名高级技师、4名技师的全国“工人先锋号”先进班组。
据了解,张雪松和此次获奖的谢元立目前都是公司的资深专家,其工资是企业员工平均工资的3.5倍,以后还会向首席专家晋升。“这些不是简单的奖励,而是上升到了企业的管理晋升机制,我们在企业内部把他们当做‘工人院士’的级别来对待。”刘继斌说。
认购股份奖励,让人羡慕不已
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王钦峰是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带头人。对于他而言,获奖得到多少奖金并不重要,而只是身上的荣誉又增加了一个而已。此前,他的身份包括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青年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多种荣誉。更令许多技术工人羡慕不已的是,他连续5年获得公司的认购股份奖励,最终成为公司的十大股东之一,手中持有的股票价值数目可观。
山东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李建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像王钦峰这样的国家级高级技能人才,对于他们的奖励已经不是用几十万元的物质奖励能够涵盖的。
记者了解到,王钦峰来企业工作的时候只有初中学历,3年内,他完成了与大学本科专业相近的知识积累,“实现了技能水平和知识积累的全面提高”。与此同时,他边干边学,在高端技术领域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足迹:
研制成功电火花取丝锥专用机床,为柴油机行业解决了一大难题,获得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国家专利;研制成功节能电源,使机床节电48%,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电费、材料费等300多万元,并成功申报了山东省创新科技成果。1997年以来,他所在的电切削技术团队累计创造利税5亿元,特别是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成形机床好轮胎模具三坐标测量仪,打破了发达国家精铸铝工艺的垄断,使我国从高端轮胎模具的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
李建军认为,对于技术人才的奖励和重视还包括企业提供的宽广的平台。2013年,以王钦峰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已初步建立了有60名技术骨干的创新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先后获得58项国家专利,28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除了进行技术研发,王钦峰还负责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企业4000多员工的培训工作,企业也交给他来做。“挑重担比给奖金更重要。”李建军说。
没有重金奖励,呼吁加大技能人才表彰力度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高级技师李明军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物理性能测试工,其所在单位人事教育部岗位管理处负责人王治刚告诉记者,“企业对于获奖者在奖金上没有特殊考虑”。
“没有重金奖励,全靠爱国奉献的个人热情,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如此。”王治刚说,李明军和上届的获奖者,在工资上比普通员工虽然多了一些,但并没有因为获奖而得到单位的额外重奖。
在公开的申报材料中,记者见到这样一句话:“他胸怀献身国防的赤子之心,凭借娴熟过硬的测试技能,多次解决了炸药力学性能测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有力地保障了大型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为国防高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李明军所在单位的工作与国防有关,从事的工作只是默默无闻地进行,媒体少有大规模宣传报道。李明军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四项,目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30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取得的成绩和创造的价值都很大,光靠表彰和物质奖励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依然有限。“我们国家长期以官本位为主,在社会排序中常把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放到底层位置。改变这些观念,还需要深入宣传,倡导和营造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他说,有关部委为职业技能人才颁奖,说明国家层面重视高技能人才,是个好事。“下一步国家应加大表彰力度,使整个社会形成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尊重的氛围,并建立从岗位工作创造的价值中得到回报的机制,这比直接奖励多少钱更有价值,惟此,高级技能人才才会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礼遇。”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