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悬在母亲头上的“陪读”这把剑

心航路心理网主持人(www.xinhanglu.com)张丽珊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1月27日   11 版)

    核心提示

    张丽珊在给学校管理者做心理培训时,经常讨论家长进班陪读这类极端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学生的自我修正阶段,不脱离学校轨道;同时减少当事人对课堂纪律的负面影响,保证老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做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错失了自控力的培养,造成责任感缺失、低自尊、过度依赖、人际交往障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找一找深层的原因吧。成年人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孩子的某些品质或行为而将其概念化,“学霸”、“顽劣”、“刁蛮”、“聪明但不努力”等,这些概念反复暗示孩子,逐渐内化成为孩子内心的自我标识,由此设定了孩子自我成长的轨迹。

    解决之道是:回归本位,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界定,就让他按照普通孩子的轨迹自由生长,才能调动其内在的生命能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其他家长都站在校门口  唯有我是从学校里面走出来的

    韩思然从学校落荒而逃。

    中学的德育主任已经和小学取得联系,完全掌握了侯超的情况,包括五六年级两年都是母亲进班陪读的经历。她原本以为儿子小升初成绩优异,进入重点初中可以改变之前陪读的尴尬,结果刚想松口气,又被拽回陪读的边缘。

    这个孩子太难带了,开学典礼上,侯超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和班主任撒泼打滚……他惊人的举动挑战了校领导的底线,德育主任建议韩思然带儿子去精神专科医院检查,如果有问题就办理休学手续,治愈后再回学校;如果没问题,学校和家长共同讨论如何既能保证侯超上学,又能保证课堂秩序。

    “这不是诱导我再次进班陪读吗?”陷入恐慌之中的韩思然不知道更倾向于哪种结局,因为无论如何都很难面对。精神科医生说了一些韩思然听不懂的术语,开了一些药,没给切实的建议。韩思然彻底没主心骨了,她和老公商量,结果老公刚听到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就勃然大怒,明确告诉她如果再带孩子去医院,娘儿俩都不要再进这个家门了。

    韩思然和我交流时,眼神一直处于游离状态,难以聚精会神,她反复求解:“如果学校让我进班陪读怎么办?如果进班,我会疯的;如果不进班,学校不让孩子上学怎么办?”两年进班陪读给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韩思然和儿子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她既要时刻规范儿子的言行,防止他出声,又要紧跟老师的授课节奏,详细记笔记。侯超则自得其乐地叠纸飞机。

    “每天放学时,其他家长都站在校门口,唯有我是从学校里面走出来的,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好奇、惊讶和指指点点,我恨不得钻进地缝里,而侯超却炫耀般挎着我的胳膊说说笑笑。”韩思然对陪读充满了恐惧。

    与侯超见面时,他很随和地与我打招呼,开门见山地说:“我喜欢妈妈进班陪读。”侯超告诉我,妈妈陪读可以包办一切,他自己不用抄笔记、不用记作业,只要听妈妈的就能考高分。侯超很享受“陪读特权”,他是因为“症状获益”而犯错误还是缺乏起码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妈妈陪读多影响你和同学玩耍呀?”我问侯超。

    “同学从来都不跟我玩。”侯超小时候总生病,妈妈一直在家照顾他,他没有上过幼儿园,上学后和同学玩不到一起,还总是莫名其妙地惹老师生气。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了解社会规则的关键期,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与同龄人相比,往往缺乏规则意识。 

    我在全国很多省市给学校管理者做心理培训时,经常讨论家长进班陪读这类极端案例。大家普遍认为这种举措是权宜之计,并非正常状态,仅仅适用于个别学生缺乏自控力,严重破坏教学秩序,影响其他同学的特殊状况。这种方案的好处是在学生的自我修正阶段,不脱离学校轨道;同时减少他对课堂纪律的负面影响,保证老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种方案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会使学生错失自控力的培养,造成责任感缺失、低自尊、过度依赖、人际交往障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韩思然将学校的“应急措施”延长至儿子小学毕业也很令人费解,她难道和儿子一样从这种症状中获益了?

    老师能容忍孩子的不懂事 却无法接受父母的不配合

    侯超刚上小学时因为不会玩游戏、不懂得与同学相处的方法而被排斥在同学圈子之外。他模仿幼儿英语外教老师打招呼的方式,突然蹦到同学面前,大吼一声或用力拍同学的肩……被惊吓的同学找班主任告状,班主任批评侯超没轻没重,他反驳老师是同学娇气,英语班的小朋友都很喜欢外教老师这样和他们打招呼。

    班主任请妈妈配合学校规范孩子的行为。父亲认为小学老师没见识,小题大做。侯超知道爸爸的态度之后在学校更加有恃无恐。老师能容忍孩子的不懂事,却无法接受父母的不配合,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敏感。

    韩思然每次接听班主任的电话都很紧张,她既不知道以怎样的态度回应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儿子在学校别惹事,焦虑和无助始终伴随着她。最终将韩思然推进班里陪读的是“父亲进班恐吓学生”事件。

    长期以来,侯超上课接下碴儿、下座位,严重破坏了教学秩序,老师用于维持纪律的时间过长,导致大家的学习进度很慢,成绩也普遍下滑。升入五年级,侯超成了大家提高成绩的敌人。一次侯超课上与老师胡搅蛮缠,气得老师不讲课了,几个男生打了他。

    听说儿子被打,侯超的父亲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冲进教室,推搡学生……他的行为激怒了其他学生的家长,家长们强烈要求学校开除侯超。学校几经斡旋,最终形成的方案是,由母亲进班陪读管住侯超,不许再影响课堂秩序。这样侯超被彻底边缘化了。

    “据我所知,家长进班陪读是学校针对个别学生极端行为的应急措施,你怎么坚持了两年,这两年间你为孩子提高自控力做了什么努力吗?”

    “我坐在教室里看着他,比天天提心吊胆接老师的电话要踏实,况且我帮他记笔记,回家监督他学习,成绩始终不错……”陪读果然让韩思然“症状获益”,而进入初中,要和处于青春期逆反中的孩子们坐在一个教室里,她害怕来自同学的风言风语,也对自己是否还能胜任陪读角色没有信心。

    侯超的行为问题是家庭教育缺失和失当造成的,父亲的改变对整个咨询进程很重要。但韩思然告诉我,老公不相信心理咨询,她是偷偷带孩子来的。她老公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现在拥有自己的公司,目空一切。我明确表态,如果父亲不能和咨询保持一致,侯超的问题无法解决,母亲就要做好进班陪读的心理准备。

    朋辈交往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心灵成长的历程。渴望交流但又不知应该如何交流,十分容易陷入孤立。我在学校观察被孤立的学生,他们往往有共性:说话没轻没重不合时宜,经常说不着边际的狠话伤人;卫生习惯不好,总是弄出各种令人生厌的气味;小动作影响到别人等。当一个学生在集体中没有朋友,并激起众怒之后,被孤立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人际交往是需要学习的。小学阶段是大家学习人际交往的关键期,可惜侯超没能和同学同步。侯超的情绪管理、处事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人,而家长的不当介入强化了他的错误理念和行为。学校选择让家长陪读可能是无奈之举,既为了让侯超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又能保证课堂秩序,只是家长宁可陪读也没有寻求解决办法。

    把战火引向父母  而他则置身事外

    侯超父亲一进咨询室就开始发牢骚,我为他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把负性情绪表达出来。

    侯超父亲说,早年间和前妻一起创业,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中,根本没有留意女儿是如何长大的。尽管他对懂事、听话、成绩好的女儿比较满意,但更希望有个儿子。此时公司会计韩思然介入了他的生活。他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而是在韩思然生下儿子之后,才下定决心抛妻弃女,与她结婚。

    韩思然体会到母以子贵的真谛,她意识到保护好儿子就可以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被家人捧为掌上明珠的侯超从小就任性,只要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老来得子的父亲多是无原则的,侯超父亲对孩子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顺,偶尔遇到心情不好时,他就会拿姐姐和侯超进行比较,告诉侯超,姐姐在他这么大时如何听话,如何优秀。每当这个时候,韩思然就会声讨老公含沙射影。吵到最后,父母双方都忽略了引起他们争吵的侯超的“问题行为”。

    上小学之后,侯超找到窍门,只要被父亲教训,就告诉妈妈,爸爸又说他处处不如姐姐。这样就能把战火引向父母之间,而他则可以置身事外。

    侯超的问题行为在老夫少妻的家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年龄比较小的妻子用生男孩作为赌注押上自己的未来。生下孩子后,母以子贵,她对儿子的宠爱超出正常的范畴。老来得子的爸爸则爱屋及乌,因为爱儿子而爱他的母亲。年轻时,爸爸们往往专注于事业无暇顾及家庭,根本就不知道第一个孩子是怎么长大的。面对小儿子的顽劣他束手无策,此时会引发对第一个孩子的愧疚,由此放大孩子的优点来教育身边的小儿子,甚至会认为少妻不如前妻更有担当。

    侯超成为夫妻间博弈的直接“受益人”,他观察、利用父母之间的博弈,求得自己的利益和“舒适度”的最大化,以此获得父亲或母亲的包庇和纵容,他完全没有自我约束的动机。

    回归本位 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界定

    消除侯超在成人心目中的“概念化”是帮助他回归正常生活的第一步。

    对于父亲,侯超能“传宗接代”;对于母亲,侯超能“母以子贵”;在老师的心目中,侯超是“顽劣学生”,无论他做什么都被老师理解为又在“捣乱”。于是侯超只能用撒泼、砸东西来抗争,释放内心的不满。想让他按照普通孩子的轨迹成长,就必须消除他在成人心目中的“概念化”。

    要想使韩思然能够安心配合咨询,就必须消除悬在她头上的“陪读”这把剑。我建议她告诉学校,孩子正在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父母这种配合的态度赢得了学校德育主任的认同,他主动与我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

    侯超父母被学校领导的态度所鼓舞,积极配合咨询,修正不合理的理念。父亲同意不再以女儿作为儿子言行的参照。母亲则直面孩子成长中的过度宠爱,她也意识到“替代成长”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这是造成孩子缺乏自我管理的主要原因。

    侯超从小学开始因为行为失当给老师造成刻板印象,他与同学之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都会单方面地认为是侯超行为不当,从不给他解释的机会。为此我建议,当侯超再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听他解释这样做的原因,让他逐步学习自我表达。

    侯超明显感觉到父母和老师对他的态度改善了。我要求他观察班里人缘好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打交道的,同时检视自己与人家的不同,发现问题逐步改变。

    几次调整都得到了老师的积极响应,周末过来咨询时,他告诉我班主任对他这一周进步的肯定和下一周的要求。父母、班主任和咨询师密切联系,有效互动,加速了侯超的进步。

    成年人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孩子的某些品质或行为而将其概念化,“学霸”、“顽劣”、“刁蛮”、“聪明但不努力”等,这些概念反复暗示孩子,逐渐内化成为孩子内心的自我标识,由此设定了孩子自我成长的轨迹。侯超自小就被标识为“老来得子”,“母以子贵”,“问题学生”,“陪读精”。回归本位,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界定,就让他按照普通孩子的轨迹自由生长,才能调动其内在的生命能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本文题图与内容无关)

从孩子看家庭系列
悬在母亲头上的“陪读”这把剑
又油又甜 为何停不下来
万花筒
学习力短板
挂科信上门
生二孩受阻
感恩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