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2月0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接地气校长”侯建国履新科技部

让口号落地比说说更重要

本报记者 王磊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2月04日   06 版)

    1月28日,2015年的第一场雪终于结结实实地落在合肥的大地上,伴随着这场春雪落地的是:该校校长侯建国院士出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他将离开工作了整整20年的母校。

    上午9时,一则内容只有12个字的消息——“侯建国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出现在共产党员网的首页上。这是继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之后,又一位大学校长赴中央部委任职。

    当天,中国科学院官微“中科院之声”发出的第一条微博,用“科学史”的形式回顾起这位化学家的学术成果。

    2008年9月,侯建国出任中国科大校长。在第二个任期里,他刚好履职一年。6年任期,侯建国给中国科大带来了什么?

    “他是一个接地气的校长,总是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体察学生的真实诉求,不管出台什么政策,他总是要求,之前要和学生多谈谈。”中国科大学生工作部部长董雨清晰地记得,侯建国曾经接连3天,在食堂里陪学生代表吃饭。

    从2009年起,中国科大为了试行三学期制,自筹经费给学生宿舍装上了空调。后来,在一次座谈会上,有学生给侯建国递条子说:“空调使用得不错,可惜宿舍里没有热水洗澡。”

    没想到,面对这个“略显过分”的要求,侯建国当场表态,学校会考虑这一意见。一年后,中国科大学生宿舍楼都装上了淋浴设施。

    依照惯例,被中国科大人视为最高荣誉的“郭沫若奖学金”,唯一的评选标准就是专业课成绩的排名。出于对当下大学生发展状况的了解,侯建国坚定地提出,要对多年未变的奖学金评审制度进行改革,引导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这所向来以学风严谨著称的理工科学校里,也曾有老师存疑此举。侯建国的解释是,“当年潘建伟(该校的另外一位70后中科院院士)也没有获得‘郭沫若奖学金’,不一样科研做得很好吗?”

    而对一个大学校长来说,“如何让口号落地,不只是说说而已”,至关重要。

    中国科大教务处处长周丛照教授介绍,侯建国任期内,学校的科研经费由2008年的12.9亿元快速增长到目前的30亿元;中国科大逐步试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让本科生100%自主选择专业,开创全国高校之先河;自2009年起,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的院所合作,先后开设了11个“英才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中国科大开门办学,主动争取外界资源,尤其注重加强与地方的合作,扎实推进科教融合,先后成立中国科大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科大合肥先进技术研究院……

    “只要部署了,他就会时刻关注着这项工作的进展,不断督促着你,还会临时检查。”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古继宝教授介绍:“侯校长临去北京的那天,还在一个会议上盯着我问,本研贯通课程体系打通了吗?”

    这种自上而来的压力让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不敢放松,但是在古继宝和很多科大人心目中,“侯校长永远是那么儒雅,极少见他发过火,沟通时特别尊重别人”。

    几天来,侯建国那张身穿西装,内衬蓝色衬衫,扎着碎花领带的标准照,被各大网站和社交媒体所转载。

    可生活中的他往往不是这个样子:半个月以来,他还是经常穿着那件墨绿色的“冲锋衣”出席各种活动,其中不乏重要的外事接待。只不过在1月14日教代会的颁奖现场,他才穿起了西装,和校党委书记许武分站在获奖教师的两侧,合影留念。

    在中国科大人的共识中,教授理应受到最庄重的礼遇。在这所有着“教授治学”深厚传统的学校里,“以学术为本”往往与“以学生为本”相提并论。为了在学科布局、资源配置、学术价值判定等方面体现出教授的“话语权”,学校成立了由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

    为了真正做到行政与学术分开,侯建国并未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此后一段时间,他又主动提出,彻底退出学术委员会。在他看来,作为一校之长,“也应当接受学术委员会的质询”。

    “中国科大地理位置、办学资源都不是最优越的,可近年来原创性成果却不断涌现,知名教授趋之若鹜。”在中国科大人事处处长褚家如看来,侯建国对“千人计划”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人才引进过程中,事无巨细,校长都要亲自过问,甚至是教授的住房,有时候他也会亲自安排”。

    为了延揽人才,举办宣讲会,自2009年以来,侯建国接连4次带队赴美,走访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高校。一天一座城市,接连10座城市,这种“急行军”般的节奏,让很多年轻的同事都跟不上趟。

    “他对人才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尤其对青年教师,充满了期待。”中国科大科研部副部长王峰说,每年学校都会把“青年千人计划”的候选人请到学校,为他们组织预答辩,以提升通过率。“答辩会持续两整天,侯校长坚持全程参与,为他们理清思路,中午一边吃着盒饭,一边乐呵呵地听”。

    “他总是鼓励我们将自己的科研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而不要局限在某一个小领域,不要急着发文章,要多做长远的考虑。”作为侯建国当初的研究生,赵爱迪对导师的调任感到些许的伤感。

    同赵爱迪一样,一位科大的老师也体会到这丝不舍之情。当年,作为一个摄影发烧友,他曾无意中抓拍到侯校长与毕业生班级一一合影的镜头。如今,这组照片又出现在学校的官方微博上,并且配文:“图中的情绪此刻都化作一声轻轻的祝福:再见,校长!珍重!”

    本报合肥2月3日电

新加坡:把创新基因植入每个学生血液
李正名院士:“001号”研究生对导师的继承
“接地气校长”侯建国履新科技部
云南省艺考拉开帷幕 考场外美女如云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落户北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