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2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TCL的成功正是“不碰存量” 今日几乎是从原点起步

11年走了个轮回

王安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2月25日   10 版)

    个人持股国企?化公为私?国有资产流失?这几乎是当今主流社会最不可容忍的大逆不道。

    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1月12日审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的意见》、《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这被外界认为是重启员工持股国企的信号。

    据悉,此次员工持股的试点企业将主要在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企,员工持股以经营管理、科技、业务骨干为主;在新增利润基础上做改革,“不碰存量”是一条红线;员工可以现金或法律规定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出资,不得采取低价折股、送股、垫资等方式;员工持股的总比例不能超过25%、个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

    此说并非新创。整整11年前,一个辉煌的,励志的,几乎可被视为中国梦的烟花在众人眼前腾起。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在深交所上市,开盘大涨78.17%,报收于7.59元。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那年47岁,因持有公司1.44亿股计5.59%股份,按2月2日收盘价计,个人身家达到12亿元。不仅是李东生一人暴富,TCL集团管理层亦追随其后,诸如袁信成、吕忠丽、郑传烈,甚至已离开TCL的IT业名流吴士宏,也都身家过亿。

    李东生们的辉煌,正是员工持股国企的案例。TCL集团的前身是广东惠州地方国企。1996年李东生任总裁。1997年4月,惠州市政府批准TCL集团进行经营性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并与李东生签署了为期5年的放权经营协议。按照协议规定,TCL到1996年3亿元资产全部划归惠州市政府所有,此后每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不得低于10%;如果增长10%~25%,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15%;增长25%~40%,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30%;增长40%以上,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45%;超出部分奖励给经营管理层,或者以优惠价购买。

    在1997年到2002年的5年里,TCL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超过10%。国有资产快速增值,管理层的股权也在增加。2001年上半年以前,TCL员工持股已经拓展至基层管理人员,持股比例高达42%,其中管理层达25%,只要是科级以上的干部,都有TCL股份申购权。其后,TCL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这给TCL集团的上市建立了一个平台,也给李东生们的暴富提供了可能。

    李东生的成功,正是因由今日认可的“不碰存量”。但更衬托出其他一些国企经营者的悲剧,与当年红塔集团的褚时健相比,李东生的手段何其阳光,结局何其美满,令人慕煞!有业内人士评论,TCL模式是“从薪酬制度改革入手,逐步实现产权改革,用阳光的收入和阳光的工具实现阳光的MBO”。

    在中国,完成MBO(管理层收购国企股份)有三个要素:政府愿意卖,管理层愿意买,管理层有能力买。但是,TCL模式难以复制,全国找不到第二个惠州。并且,当年2月,国资委又一次叫停MBO,这让许多私下里搞MBO和员工持股计划的国企悚然。到了8月,香港学者郎咸平的一番指斥,顾雏军入狱,使MBO陷入死地,后无来者。

    解读11年前与今日的宏观境况,有进有退,有相似也有不同。

    11年前正逢国企“抓大放小”的改革进程中,员工持股成为那些“放”的中小企业脱困逃生的一个方式,地方政府也有甩包袱的意思。如今经济增速滞怠,高层促进民间投资和创业的政策导向明确,但从前期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来看,效果并不如意,社会氛围并不契合,员工持股改革不能不受此拖累。

    11年前的“郎顾之争”打怕了一些人,如今虽改革之声震天,但“国有资产流失”依然是悬项之剑。比如2月7日新华时评称:从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情况看,一些“国企蛀虫”正在利用职权吃里爬外、损公肥私,一步步蚕食国有资产……一些国企内外勾结围猎国有资产已经到了明火执仗的地步!

    新华时评当然不是针对员工持股国企,但在操作过程中,或把持不住,或运作不规范,或被情势左右——新华时评的这些大帽子砸下来,一样很合适。因此,如果有国企领导对这项改革观望懈怠,鼠首两端,也是可以理解的。

你是我的眼
拒绝国家勋章的经济学家
不完美的男神金庸
11年走了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