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期间,团福建省委以“两会‘青’来说”为主题,在微信、微博上让青年捎话给代表、委员。举办座谈会,团省委邀请青少年代表、监护人代表、青少年事务工作者、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青少年事务专家学者与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面对面”,座谈会现场还安排与网友在线互动。针对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成长问题较受关注的情况,团福建省委决定向福建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关于构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成长机制的建议》。
这份提案是在团福建省委去年下半年所作的“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习和成长”的调研课题基础上形成的。此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福建省9个市辖区的190所小学、90所初中的3000名外来务工人员和3200名随迁子女的生存状况、帮扶需求进行调查,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等进行访谈。
团福建省委权益部负责人表示,尽管随迁避免了农民工子女的留守之痛,但不意味没有新的问题产生。深入调研该课题是希望获取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的生存和受关怀现状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真正需求,探索一套系统、可行、可推广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成长帮扶方案,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调查报告显示,2011~2012学年,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随迁子女67.8万人,其中小学53.9万人、初中13.9万人。而来自福建省外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小学有33.7万人、初中有8.2万人,占接收总数的62%。在外来务工人员最为关心的教育环境上,不少家长认为入学门槛高,手续繁琐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问及“子女带到工作地上有什么阻碍”时,30.2%的外来务工人员认为“孩子上学难”。
以福州市为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至少要有“三证”:原籍户口簿和父母身份证、父母一方与就业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父母双方半年以上的暂住证。此外,有的地方还要求提交辖区计生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性大,社会福利保障不完善,多数以临时工为主,要获得就业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实属不易。与此同时,社区或街道办事处为规避风险,并不太乐意为外来务工人员出具计生证明。”调研组成员、黎明职业大学副研究员黄泉星告诉记者,一位在泉州某鞋服加工企业上班的贵州籍女工陈某为了给子女办齐上学所需的证明,不得不在企业、学校、居委会、教育局之间往返多次,最终总算拿到了居委会出具的计生证明,但月末却因“请假次数过多”被扣掉了全勤奖。
“只有25%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人子女愿意和家长诉说心事,27%的孩子选择与网友说;在回答‘您喜欢现在所在的城市吗’这一问题时,超过10%的孩子明确表示不喜欢现在所在的城市。”针对上述调查结果,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市台江区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刘安娟强调:“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亟待心理干预的孩子所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往往连心理教师都没有,有心理教师的也往往是形同虚设,学生连心理辅导的地点都不知道。”
调查报告中的几组数据同样引起这位长期在一线从事社会工作事务的社工专家的注意:28%的随迁子女表示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回答问题, 60%的随迁子女课外时间独自在家看电视。
刘安娟和记者讲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案例:2010年,外来工子女小李随父母从外地到福州时,由于觉得“受到同学歧视”,因而经常与他人打架。一个晚上,小李的母亲打来求助电话说,小李和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闻讯赶来的社工采用危机干预方法,先制止冲突,然后分别对小李和他父亲进行单独辅导,最后让一家三口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后,社工又为小李制订了一整套帮扶计划。一段时间后,小李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还成了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
在刘安娟看来,随迁子女在新城市基本没有亲戚和朋友,缺乏朋辈支持网络,而此时又是心理和生理上产生变化的年龄阶段,稍有不慎就容易沾染恶习,走上歪路。她建议,在随迁子女较为集中的地区,政府、企业可以主动引入社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让社工陪伴孩子成长。
据福建晋江市致和社工事务所主任夏晋城介绍,从2011年6月开始,团晋江市委尝试通过向社工事务所购买专职社工服务,派驻全市各镇、街道以及经济开发区建立基层服务站,开展关爱帮助和服务青少年成长活动。“社工具备专业知识,理解随迁子女的心理状态,开展这类工作效果很好”。
团福建省委给政协的提案中建议,构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成长帮扶机制,要从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家庭等多层面入手,共同营造有利于随迁子女成长的环境。
在政府层面,要把做好随迁未成年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外来工子弟学校软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向随迁未成年子女开放公共服务,为他们提供辅导培训、亲情陪伴、现身说法、分享经历等活动。在企业层面,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人文关怀,充分利用有关资源开设企业子弟学校或寒暑假期课堂。在社区层面,可利用辖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开放公共场所举办活动,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调动力量帮助解决随迁未成年子女的学业辅导、陪伴、生活困难等问题。在学校层面,应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数据库,找出适合每类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方式方法,同时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家庭层面,外来务工人员应加强亲子互动,努力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关爱与幸福,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地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