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林毅夫委员,您曾经预测过中国经济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20年。我们注意到,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下调经济增幅目标到7%左右。请问您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
20年,8%——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势作出的一个广为人知预测。但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GDP增长就已经告别8时代。
“非常感谢你的发问,让我不仅有机会阐释你的问题,也可以澄清媒体对我观点的误解。”在6日下午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林毅夫笑容满面,显得很兴奋。
“我没有调整,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左右8%增长的潜力。但这里我讲的是‘潜力’,不是说中国会有20年8%的增长。”林毅夫说,“‘潜力’和实际增长是有差距的。”
在这位经济学家眼中,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拥有所谓的后发优势。如果能合理利用后发优势,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比发达国家高出两倍、三倍。“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0多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长,靠的就是这个机制”。
“后发优势”是林毅夫常提起的一个论断。此前,他曾与另一位知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就“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有过争论。
林毅夫表示,他作出20年8%增长潜力的判断,是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得出的结论。林毅夫说,2008年时,我国按照购买力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国的21%。这个差距相当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韩国1977年和美国的差距。这些东亚经济体利用同样的后发优势,在同样的水平之下实现了20年8%到9%的增长。
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仔细观察近期的报道也不难发现,林毅夫提到20年8%的增长时,都会强调,他认为目前中期发展的实际增长率将维持在7%~7.5%之间。
“这几年,世界经济还没有从2008年的危机中复苏,出口增长变慢了,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会低于8%。”林毅夫这样解释经济增长的放缓。
“我们还有比较优势。”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仍然非常乐观,“比较优势永远是比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