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庄安静得太久了,需要一些声音来刺激一下人们的鼓膜。”
冬日的暖阳照在北方的小院里,宁静而祥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小山村的“明达学塾”,坐在爱心人士捐赠的新椅子上,学员们精神抖擞地唱着歌,借助麦克风,歌声在苍茫而寂寥的大地上传出很远。
学塾的校园外,裹着厚厚的棉衣的老夫妇、围着蓝色头巾的女人们,一字排开,站在矮矮的黄土墙外向院子里张望。学塾“校长”张方鼎举起相机,拍下了土墙外钦慕的目光。对张方鼎来说,西海固大山里的这片土地并不陌生,但现在,走出去又回来的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
张方鼎发现,这片贫瘠的土地正在一点点发生着改变;他更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在积极行动起来,改变生活现状的潜能被挖掘了出来。
“与其给城里孩子补课,不如回乡给山里娃讲讲外面的世界”
和同龄的大多数西海固的孩子一样,孩提时代张方鼎的记忆是灰色的。
那个年代,西海固挣扎在贫困线上,很多人吃不饱肚子,光景好的人家才能吃上蔬菜。张方鼎还记得,第一次吃西红柿时,他已经上小学了。当时,家里唯一的读书人,在银川上大学的六叔张宗奇带回来几个西红柿,叮嘱他一定要吃完,可他咬了一口发现,这个没见过的好吃的其实和洋芋铃铃(土豆花落了之后结的绿色小果)味道差不多,还有酸味。一时吃不习惯,就把西红柿全倒在沟里了,惹得六叔大发脾气。还有一次,六叔带回来一罐虾罐头,孩子们打开一看是“虫子”,谁都没敢吃,直接扔了。
11岁时,父亲去世,生活陷入绝境。为了维持生计,家里欠下了许多外债,中学住校时,张方鼎每个星期只带3个大饼子充饥,一到星期五就只能饿着肚子。此间几度濒临辍学,但每次都有好心人资助渡过难关。
大山里出生、长大,除了极少数人走出去,绝大多数人都依然在大山里,围绕着几亩贫瘠的土地艰难度日。多少年来,这是西海固特有的生命周期。
张家人也不例外,大部分人长大后还是留在了大山里,只是,处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后生们逐渐有了新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张方鼎没有回去,而是留在了银川,在培训学校当起了老师。可他很快发现,尽管是课外辅导课,家长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很多学生都不认真听课,甚至经常会逃课去玩游戏。每次回到老家,看着大山里的孩子仍然趴在破旧桌椅上读书写字,有的甚至上不起学,张方鼎不禁会想起自己辛酸的童年。
“与其给一群心不在焉的城里孩子补课,还不如回乡给山里娃讲讲外面的世界。”张方鼎在北京一家公益慈善组织学习后,辞职回家乡开办了一家私塾。
在西海固农村,“明达学塾”开班,一度引起了轰动。由于是公益性质,上课不收费,开始向村民宣传时,村民都不理解,都想不到会遇上这种好事。
张方鼎的教育理念是“道德赋能”。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即孩子的自身潜能。他教孩子们英语,经常在课堂上讲关于人生品质的英语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也逐渐能记住简单的词汇和短句。
逐渐地,村里人都知道了,“明达学塾”的确在做好事,前来学习的孩子也多了起来。在大山里的学塾中,张方鼎和孩子们享受着快乐时光,却苦了爱妻马丽。张方鼎和马丽相识于大学,在张方鼎“只做3年公益”的承诺下,马丽跟着丈夫回到了西海固。
3年匆匆已过,张方鼎却离不开魂牵梦绕的西海固,马丽开始还有很多委屈,可逐渐地,她也在大山里开辟了自己的事业。她主持的乡村绿化项目,让从前满眼黄土的村庄焕发出浓浓绿意,看到千年的黄土有了绿,村民主动把自家的山地交给他们,用来种树种草。马丽觉得这里需要她,就决心干下去。
在“明达学塾”创办之初,张方鼎就想把它建成一个“志愿服务基地”,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互教互学,现在这个愿望已经实现。未来,他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成功经验推广的工作中,让更多孩子通过“道德赋能”快乐地学习、成长。
2012年,张方鼎夫妇被选为“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趁着年轻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中学毕业后,张方鼎的堂兄张世盾没能考上大学,他选择了当兵。2000年,张世盾退伍回乡,在月亮山当护林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别人看来,这份工作衣食无忧,可对于年轻的张世盾来说,经常无聊到打瞌睡的生活实在是太沉闷了。他放弃了护林员的工作,“趁着年轻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2008年,张世盾到北京的一家公益基金会学习。回乡后,张世盾成立了西吉县清源和谐社区服务中心,以农村妇女为主要服务对象,先后办了扫盲班、十字绣培训班,还从中挑选热情高、领导能力强的妇女,鼓励她们自己组织活动。
西海固农村学校资源匮乏,为了孩子能上好学,很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城里。但县城学校缺乏住宿条件,年幼的孩子生活还不能自理,许多农村的妈妈只能去县城租房陪读。如此一来,夫妻长期分居,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陪读引发了夫妻关系恶化,同时,城乡差异给孩子和家长造成了心理落差。张世盾觉得,这正是社区服务机构要做的事。他发起了“陪读妇女能力建设培训学习”活动,把素不相识的陪读妈妈召集到一起,给她们普及安全常识,引导大家一起讨论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
几次学习后,陪读妈妈们渐渐熟悉起来,她们经常在一起说说话,做做针线活儿,城里的生活不再单调无聊。同时,邻里之间也有了互帮互助的意识,谁家今天有事不能给孩子做饭,邻居就会把孩子叫到自己家照料。
张世盾还从中选出几个积极性高、能力强的妇女,培养她们的领导能力和合作意识,引导她们成为“社区发展行动者”,将来做自己家乡的社区建设领头羊。村民吕雪花就是其中能力突出的一位,她觉得农村妇女也可以跟城里的女人一样,吃完晚饭走出门溜达溜达,跳跳广场舞。张世盾很支持她,鼓励她带领村里的妇女跳广场舞,后来还举办了比赛,村子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目前,在西海固山区,张世盾开展的品牌活动“公益性经济合作社小尾寒羊养殖项目”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之前,西海固农村养羊都是各家分开养的,但村民养羊技术参差不齐,羊圈的条件尤其差,有的村民甚至就在土里挖个洞做羊圈。张世盾跟农牧局反映这个情况,农牧局补贴所有建设标准化羊圈的费用。2012年,张世盾和村民建成了可以容纳1200多只羊的羊圈,农民养羊从此进入了新时代。
心情就像“笼子里的鸟儿飞了出去”
当年,张方鼎的堂姐张世芳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去学唱戏,看到兄弟都在西海固搞起了公益活动,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着别人,这让张世芳很羡慕。终于,在大伙儿的引导下,张世芳走出了大山。
2008年10月,揣着借来的140元,张世芳坐上了“以前都没见过的”火车,到北京参加培训。做了20多年家庭主妇,张世芳第一次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心情就像“笼子里的鸟儿飞了出去”。
“农村妇女太可怜了,一辈子就窝在山沟沟里。”见识了大山外面世界的张世芳,决定把学到的东西也教给山里的姐妹们,“农村妇女也可以做家庭的主人,也可以活得有滋有味的”。她成立了海原爱心环境建设服务中心,专门培训农村妇女,讲女性权利、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新理念。
有一次,张世芳在课上讲,打老婆、打孩子都是违法的,妇女不能忍气吞声做受害者。台下有一位妇女听了这些话,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她的胳膊被丈夫打伤了,听课的时候还打着石膏绷带。第二天,她拉着丈夫一起来听张世芳讲课,从此,家里恢复了平静。
张世芳的培训内容少不了农业知识的普及。她教大家用农家肥种庄稼,开始大伙儿觉得不靠谱,可看到施了农家肥的土豆产量上去了,个头也大了,就都跟着张世芳学起了用农家肥。
以前,村里的妇女被丈夫管着,基本没有娱乐活动,谁家的女人要是去跳跳舞,就会被别人戳脊梁骨。张世芳不信这个邪,组织成立了秧歌队,还让大家自己选队长。被束缚了太久的妇女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一开始就有40多人参加,为了准备一个节目,经常排练到很晚,她们还自编自演快板书、唱秦腔。如今,这支秧歌队小有名气,还曾被邀请到周边村镇去演出。
到如今,张世芳已经做了7年公益,共培训了1500多名农村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