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刚刚结束,圆圆的足球成了新闻主角。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发布。令教育界振奋的是,该方案用一章内容谈及校园足球,其中提出,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基础上,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足球人口5000万。
且不说足球进入校园是否能让中国迅速涌现N个梅西,仅仅想到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胖墩、越来越厚的镜片以及惨不忍睹的体质测试数据,就不由得期待足球把孩子们带回操场,更期待挥洒汗水后留下的意志和活力。
但是,足球踢进了校园就能医治这些教育“顽疾”吗?
估计问号很难一下子变成句号。这样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刚刚出台三天,就有媒体报道山东省为了加强校园足球联赛,将暂停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紧接着山东省就回应此消息为误读。
这个“误读”恰似一记警钟。
教育界一直有个怪现象:再新鲜的“食材”只要一进入学校教育这锅“老汤”就会迅速融入,变成一个味道。“应试”无疑是学校教育这锅“老汤”中最核心的配料,而“应试”的显著特点就是“排他”和“一刀切”。
既然足球运动可以增强国民体质,而且可以提升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那么踢进校园的足球就请远离“应试病”。“13亿人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是个笑话,3亿中小学生想通过踢足球走升学捷径更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