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王笑非已经卸任,但这个曾经执掌北京师范大学相声协会的大四“元老”之一仍然关注着相声协会的一举一动,他有时会跟协会其他负责人一起组织相声专场演出,有时会赶到演出现场再过一把瘾,偶尔还会指导一下“小辈”们的新段子。
在北京师范大学,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追逐处处皆是。诗社、古琴社、京剧社……每一个学生社团都承载着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北京师范大学团委社团部部长丁倩说。
“别让传统文化离我们太远”
王笑非是个地道的北京男孩,从小就喜欢相声、京剧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但他发现,在这个快餐文化越来越流行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氛围正在渐渐变淡。
“跟很多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都会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真的很远。”王笑非说。
在王笑非的印象里,很少有朋友愿意听京剧,愿意学国学,就算是比较受欢迎的相声,他们也只是偶尔在电视上听听。
北师大学生团体联合会主席杨柳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在进入大学之前,她想象不到自己会对唱诗感兴趣。第一次进入学校的南山诗社,她才见识到什么是唱诗。
“同学们穿着古风的服装,诗就在他们一唱一和的抑扬顿挫中被吟唱了出来,形式特别震撼。”她说,那一刻,她就有了一种特别想学的欲望。此后,杨柳成为唱诗的追随者,古诗也不再离她遥远。
同样“混迹”于南山诗社的文学院学生余丹曾经也对唱诗一无所知。在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他听到了一首跟自己以前背诵的不一样的《古从军行》,那不再是生涩难懂的古诗词,而是一字一句都飞扬着旋律的生动表演,他就这样被这种形式打动了。
相较于唱诗,在这些年轻人看来,戏曲是离他们更遥远的文化形式。
在进入学校的昆曲研习社之前,大三学生车祎对于昆曲的了解仅限于一个概念,上高中时听过一次,也像是“听天书一样,一句都没听懂”,那时候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都不会跟昆曲有交集。
但是真正进了昆曲社,他开始跟着前辈们入门,渐渐了解了每一段戏的唱词含义,再配上那咿咿呀呀的柔美唱腔,他突然间觉得自己也开始有兴趣起来。车祎觉得,如果让大家都能有一个了解认识昆曲的机会,也许很多人都能像自己一样成为这种传统文化的追随者。
学生社团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遍地开花
据了解,北师大现有松风琴社、南山诗社、箫笛学社、相声协会、以雅昆曲研习社等十几个国学类社团,每个学期都会开展数十场活动。
相声协会,成立于2006年,坚持相声演出,秉承传统,年年专场不断,岁岁笑语欢声。南山诗社,成立于2007年4月2日,社名“南山”出自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社使古典诗词吟唱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学生中得以宣传和推广。“中华诵”经典诵读协会,成立于2012年12月21日,旨在通过诵读活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常每天早晚固定时间集体读经,协会还连续两年举办北京高校文化回归中国梦高峰论坛、传统经典诵读夏(冬)令营……
然而,在成立之初,这些学生社团并不像现在这般红火。
在接任以雅昆曲社社长的时候,车祎也曾经犯过愁,因为实在没几个人对昆曲感兴趣。
“那个时候昆曲社自己搞演出,很多人都不买账。”他说。在新学期社团招新的时候,有一些同学进来了,可是呆不了多久就离开了。
不过他和同伴们并没有因为昆曲社的冷清而放弃,“我们每个学期都会聚在一起,练习清唱,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车祎说,他们还加入了北大昆曲传承计划,联系了苏州昆剧院,请来了一些名角儿在北师大的校园内上演了几出折子戏,老师们专业的表演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关注。
而为了让这些社团“茁壮成长”,校团委也努力着。“每一个社团搞活动或演出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场地和经费上给予支持。”丁倩说,除此之外,校团委还积极为学生们搭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修平台,开展传统文化研习活动;搭建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平台,培育种子学生团队,躬行传统文化,参与社会服务和国学传播;同时把《依托高校团学活动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这个课题作为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向团中央申请了创新试点项目。
学生挑起校园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梁
在北京师范大学,这些校园小社团也在努力酝酿一些大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传统文化。
一场声势浩大的两岸大学生传统文化沙龙活动日前在北师大举行,北师大传统文化社团和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小伙伴们联手为北师大的同学们奉上了一顿传统文化大餐。
这个从2009年就开始的活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这样的活动在北师大还有很多。
王笑非没有想到,自己去年参与策划的“燕归来”传统文化节点燃了很多同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相声、戏曲、古琴演奏等各种形式让他们看花了眼。
最让他得意的是他们精心组织的讲座。一开始他还担心会不会冷场,但几场讲座下来,王笑非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比如我们请了专家来讲收藏,讲如何鉴定藏品的真假,讲书法的神韵等等。”讲座完了之后,很多同学大呼“有收获”,还围着老师问各种问题。
而在另一场关于古典诗词吟唱的讲座中,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古典诗词吟唱专家孙永忠教授的讲授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以至于比原定的时间往后拖延了好久才结束。
而南山诗社不仅在校内组织演出,还把唱诗这种文化形式带到了校外。
“有时候我们会去一些中学教中学生诗词吟唱,有时候我们也会走进社区,教老人们唱诗。”余丹说。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