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4日7:47,登山的一行9人冒着点点小雪踉跄着下了山。对于这个团队来说除了梦想实现、成功的狂喜外,还有能“完整”回归的庆幸。而刚满20岁的林墨丞也认识到了自己以往的想法是多么离谱。
林墨丞出生在福州,现在是中国传媒大学尼泊尔语专业大二的学生。他的叔叔是专业登山运动员,从小在叔叔和爸爸的带领下登山,每周固定的时间在健身房训练和游泳锻炼……这让他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户外知识。
少年时走遍东南丘陵,16岁独自前往青海湖徒步游,在他脑海中渐渐完成了对自己“勇者”的定位: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斗志,只要抱着必胜的信心,自己就一定能完成更大的挑战。
2014年11月,林墨丞来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与当地登山者接触,他得到攀登梅乐峰的机会,并认为这是“与登山偶像命中注定的相遇”。梅乐峰海拔高度6476米,位于尼泊尔东部,属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曾为第一位登上珠峰人——爱德蒙·希拉里爵士在1953年登珠峰训练时所用。
1月的喜马拉雅山区气候不稳定,除了极端的严寒外,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和雪崩更是死神夺命的利器。极少有向导愿意这时带队上山。在苦苦寻觅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向导伯乐迪·古龙。
1月13日,经过4天的徒步,他们来到托克莱山口。这里海拔4840米,是通往珠峰的重要山口。目及所见,几百平方米的平面堆砌了大量的登山殉难者的纪念碑。
在山垭口的纪念碑林中,林墨丞发现了一位日本登山者的墓志铭“有志一同”。多少害怕的心在此刻人与石碑沉默的注视中被安抚了下来。他在队友和向导的鼓励下下定了决心,既然来了就要全力以赴。
1月14日,队伍到达珠峰大本营,海拔5360米。向导伯乐迪指着身后的昆布冰瀑,告诉林墨丞在珠峰西肩与洛子峰之间的这道大峡谷是珠峰事故的多发地带。从1953年希拉里首次登顶珠峰至今,珠峰登顶的成功率只在38.7%左右,而每年都有人死在这里。
林墨丞望着这高达610米的迷宫,想起尼泊尔人对珠穆朗玛峰的称呼“萨加尔马塔”——天空女神。“这里是天堂的边缘,人们曾经相信没人能活着从那里回来。如此近距离地仰视这个星球的最高点,她是如此的令人神往却危险致命。”
大家纷纷砌起玛尼堆来表达对珠峰和逝者的敬意。向导伯乐迪面朝珠峰跪下,念诵起了祷告文,祈求珠峰圣母保佑梅乐峰之行,之后拿起一块石头递给林墨丞,“拿着吧,圣母给每一个朝圣者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队伍出发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梅乐峰。
23日上午5:02,到达海拔5235米的梅乐峰,准备登顶。林墨丞渴望在这里给自己的内心一个答案。
24日灰暗的日光,显示了大雪没有减弱的迹象。连续三天的暴雪已经让顶峰遥不可及,齐腰深的积雪和严寒将这个临时组成的小队伍拖垮。
队伍被迫下撤。当趔趄着回到营地,却发现这里的积雪已经没过膝盖,来自四面的寒风肆无忌惮地在营地扫荡,临时搭建的小屋在狂风中呻吟。
向导伯乐迪倚着登山杖对着冻伤的手指呵气,露出无奈的苦笑。
这一刻,林墨丞感觉自己赖以支撑的勇士“信念”摇摇欲坠。“从开始登山到现在我没有失利过,我坚信只要决定出发,无论有多困难,只要有足够的意志,登顶不在话下。”
经过再三思量,大家决定丹增留守营地接应,剩下的6人一起冲顶。队伍在云雾中向上攀登了大约600米,忽然向导伯乐迪大声叫住了众人,“紧急下撤,快!”他告诉林墨丞:“我的耳朵在响,会有危险发生,我们最好马上下撤。”
林墨丞知道此时不是逞英雄的时候,和向导一起招呼着队友往下撤。而法国登山者皮埃尔认为不该因为耳鸣就改变原有计划,决定独自冲顶。大家相互祝愿平安,然后分别。就在即将到达营地时,原本计划的路线发生雪崩,皮埃尔没能躲过此劫。
伯乐迪开导林墨丞:“我相信他的灵魂已经开始了一场新的征程,而他前往的方式是如此美丽。”林墨丞渐渐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不能拯救这位勇者的生命,我所能做的就是不让我的人生浪费在安逸的家中。我觉得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继续登山。”
带着父母的支持和同学的不解,2016年3月,林墨丞将要再次踏上征途,冲顶海拔8156米的马纳斯鲁峰。
林墨丞报名参加了“雪花勇闯天涯 大学生挑战未登峰”活动,他说:“我只是想继续挑战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大学生去了解登山。希望勇闯精神可以在探险中甚至生活中激励我们前行,希望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息,因为山就在那里!”
(中国传媒大学 林墨丞口述 河北大学 何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