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在全国播出后,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于日前组织部分师生,就路遥的生活与道路、延大对路遥创作的影响、路遥作品对当代青年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与会师生认为,路遥为普通劳动者而写作,他在《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讴歌奋斗人生,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真正做到了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对当代青年产生了持久的正面影响。以下的几篇短文,是座谈会发言的一部分。
我印象中的路遥
我和路遥是大学同班同学。我们是延安大学在“文革”期间招收的第一届学员,1973年进校,1976年毕业,全班共有30名学员。那时,我在班上一直担任党支部书记,路遥一度时期担任班长。在大学的三年里,路遥留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第一是勤读书。路遥大学期间酷爱读书,可以说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他读的书基本上是中外文学名著,尤其是法国和俄国等国作家的作品,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尼·葛朗台》,雨果的《悲惨世界》,司汤达的《红与黑》,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果戈理的《死魂灵》等。在中国文学名著中,他最喜欢读柳青的《创业史》。那时他读的好多外国文学名著,我们起初连书名都没有听说过,可是他却读了一本又一本。他经常到图书馆阅览室去读书,床头经常放的也是这一类书。他读书是分秒必争的,每天晚上都读到很晚才睡觉,有时候一边吃饭还一边读书。记得有一次,我和包括他在内的几位同学去西安收集《延安颂》的编写资料,在铜川到西安的火车上,他一直在读书,直到火车进站。
第二是勤写作。我们进大学的时候,听说路遥很早就写东西了,主要是写诗歌,上大学之前他就与创办了文艺小报《延安山花》。大学期间,我们见他在不时地写东西。路遥的创作有三个很明显的阶段:起先是写诗歌,后来是写散文,再后来是写小说。他才思敏捷,当时写诗歌很有激情,写散文富有诗意,当然写小说才刚刚起步。他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延安山花》和《陕西文艺》杂志上先后发表的诗歌就有《灯》、《老汉走着就想跑》、《当年的“八路”延安来》等八首,在《陕西文艺》上发表的散文有《银花灿灿》、《灯光闪闪》、《不冻结的土地》、《吴堡行》等,短篇小说有根据通讯改写的《父子俩》。
第三是勤思考。路遥比较深沉,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闲坐的时候好像脑子里老想着什么事情。他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老是用两个手指头揪胡茬,把揪下来的髭须放在嘴边吹,如此反复不止。
第四是勤体验。路遥特别注重体验生活。记得有一个学期我们到吴堡县的川口采集民歌,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们去黄河边散步,看到河边有一队纤夫拉着船逆流而上,路遥就主动去帮纤夫拉纤,拉了好长一段路程,有意识地去感受和体验纤夫拉纤的艰辛。
总之,路遥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同学们有目共睹的,以上就是我对路遥上大学期间最突出的印象。路遥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印象却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和同学们。 (张子刚)
在坚实的行动中仰望路遥
1990年,我到延安大学文学院任教。延大是路遥的母校,我学习与研究路遥就有诸多便利。早在1990年代,我主讲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写作课,经常讲授与分析路遥的创作案例,引导学生学习路遥创作精神;同时,我还担任校“路遥文学社”顾问,指导学生课后业余文学创作。
新世纪以来,我开始有意识地致力于路遥的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一是我曾主持的文学研究所与校路遥研究会合作,系统地进行了国内外路遥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先后合作主编《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路遥纪念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路遥再解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权威的路遥研究资料。二是我在学校支持下,于2007年主持筹建并建成了国内第一个路遥文学馆。该文学馆是集纪念、研究与文学交流为一体的路遥研究的重要平台,已经接待了10万名参观者。三是我在路遥著作的搜集整理上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应邀担任国内最权威的《路遥全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特邀编辑”,以及2014年版《路遥精品典藏纪念版》“选编者”。
与此同时,我也非常注重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早在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点获得招生之时,我就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打造全国路遥研究基地”的观点。我在担任导师组组长期间,积极进行实施。如今,“路遥研究”已是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学院也拥有一支较强的路遥研究与教学团队,指导研究生撰写路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并在本科生中开设《路遥研究》选修课。
传播路遥文学精神,也是我的重要责任与担当。这些年来,我发表了大量解读路遥文学精神的学术论文与文学批评文章,发出属于延安大学的坚定文化声音;还先后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江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多家高校与科研机构,解读路遥与《平凡的世界》,传播文学正能量。
今年元月,我花费十年时间撰写的《路遥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认为是一本学术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优秀人物传记。对此,我的心才稍稍踏实了一些。在行动中仰望路遥,我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 (梁向阳)
我心目中的路遥
初见,是那一张张陈旧的照片,苍凉的黑白映衬着遗存的岁月。配上解说的文字,庄严肃穆地立于墙上。这位出生贫苦、长于黄土地的儿子,用他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部部朴实绝妙的人生乐章。他叫路遥,他的名字亦如我对他的仰望,遥远却始终在路上前行。不失坎坷,也不失希望。
又见,是孙少平,是高加林,是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那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坡沟谷之间,回荡着青年们的痴心恋情与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唱一首信天游,那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声音,是时代的声音。
再见,是当星星还在夜幕中跳舞、黎明已经悄然而至的清晨,我带着朝圣的心情,伴着文汇山上清冷的空气踏上了追寻路遥的道路。路遥那双眼神深处总是燃烧着关于经历考验、战胜挫折、勇于直面困难的生命热情和人生追求。在这双眼睛的注视下,我下定决心要像路遥一样,用青春去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
作为青年,我们每一个人都怀揣着远大的理想,但却都过着自认为卑微的生活。有时候我们总忍不住去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这种差距,让我们在时光里困顿、在岁月中彷徨。我们惊叹于《平凡的世界》之宏大,钦佩路遥先生意志坚定。但却没有看到每当夜深人静,在灯火摇曳的桌前,那一位紧锁眉头的孤独者,就着白馍和大葱,时而在粗糙的纸上奋笔疾书、时而站起在屋中来回踱步、时而点燃一支烟拼命地吸一口,告别来袭的困意与疲倦。就这样,日复一日,桌上堆满了各种报纸和稿纸。对路遥来说,他的人生理想,就是那日积月累的稿纸,是那在岁月中沉积下来的一层厚厚的烟灰。
我想,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仅仅路遥对于创作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就能给我们带来最刻骨铭心的启示。他的文字之所以可以穿越时空,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在于他经历过苦难,并且最终用苦难温暖人心。因此,当路遥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浮现的时候,总是带有温度的。身为青年,只有勇敢地直面苦难、迎接挑战并战胜挫折,才能使青春更加富有朝气。而我们在路遥身上看到的,却远远不止这一点就能将之概括。
坚定的信仰、无悔的青春、奋斗的岁月,当这一个个激荡人心的字符跳跃进我们的双眼,路遥已经用他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精神和磐石一般坚韧的意志,像夸父一样倒在了追求理想的路上。但是他留下的,却是经久不衰的的精神财富,是生命在奋斗历程中的深泉涌流。他以质朴的文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斩断迷惘,奋发图强。
这是一个追梦的时代,不论是伟大的中国梦还是我们个人的梦,都需要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其实,梦想的切入口往往很小,它并不像星星那么遥不可及,只要我们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脚踏实地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漫漫征途中总会有一天能够登上理想的顶峰。
路遥,教会了我们用理想与青春对话。
(张林键)
让路遥成为延安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面旗帜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延安大学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其中一大批杰出校友,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英年早逝的当代文学巨匠路遥,就是这些杰出校友中的一员。
1973年,延安大学冲破重重阻力,把路遥招收到中文系就读。大学三年期间,路遥刻苦学习,接受了系统的文学知识,得到了专业的文学训练,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路遥也对延安大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88年7月27日,路遥在为延安大学题词时写道:“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两个月后,在向延安大学师生作报告时,路遥说:“延大地处陕北,既离生活近,又不嘈杂,是治疗青年狂妄症的好地方;在母校学习的三年,是我生活的转折点,我感谢延大!”1989年11月7日,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组织全国30余名学员,在陕西省作协“创作之家”听路遥、李天芳、王愚等作家、评论家讲课。那天路遥开讲前,大体询问了一下学员都来自哪里。当听说我来自陕北并且毕业于延安大学时,路遥非常热情地招呼我坐在他跟前的位子上,并与我进行了简单交谈。讲课结束后,他又主动在我的小笔记本上签了“路遥”两个字。
路遥病逝后,延安大学怀着对路遥的情感,坚持不懈地传承和弘扬路遥精神,让路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面旗帜。1995年11月17日,在路遥逝世三周年之际,延安大学将路遥的骨灰从西安迁回延安,安葬在校园里的文汇山上,一是让路遥魂归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二是让全校师生永远缅怀路遥,用路遥的奋斗精神激励大家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路遥墓从此成为延安重要的旅游景点,成为延安大学校园旅游文化的一部分。2006年4月6日,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陕西作协和延安大学通力合作,在延安大学兰蕙园草坪和路遥墓前分别安放了一大一小两尊路遥花岗岩雕像,由此,路遥雕像与无产阶级教育家、延安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的铜像等众多雕像、塑像一起,成为延安大学校园雕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夏天,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建成,该馆成为延安大学对师生进行励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延安大学史馆文化和校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此前后,延安大学将学生文学社命名为路遥文学社,将早年修建的六角厅改建为路遥学术报告厅,校团委还开办了路遥青年论坛等。依托延安大学成立的路遥文学研究会,长期开展路遥文学研讨,出版《路遥研究》刊物多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初,在新学期开学和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在全国热播之际,由延安大学团委书记李扬策划推出的系列标语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其中的“像孙少安一般去奋斗,像田润叶一样去爱”,在全国各大媒体迅速走红,成为延安大学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
(袁广斌)